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多個地區團體及社福機構昨日在啟德車站廣場舉行大型墟市,吸引逾50個來自十八區的特色墟市攤檔參與,售賣自家製作的手工藝品、預先包裝食品、鈎織及環保產品等,現場設有相片展覽及墟市檔主故事展覽,讓市民了解民間墟市發展及檔主背後的人情故事。民間團體冀特區政府提供墟市用地及完善申請機制,支援團體於地區恒常舉辦更多基層社區墟市活動,推動地區經濟及基層創業。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的攤檔,售賣由劏房媽媽們製作的咖啡掛耳包,她們亦利用咖啡渣製作全天然手工肥皂。其中一名劏房媽媽芳姐原本對製作肥皂和咖啡一竅不通,透過中心活動逐步掌握技藝,更藉此渡過家庭難關。
芳姐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透露,育有兩名分別22歲及6歲半的女兒,惟長女年幼時經歷叛逆期,疫情期間芳姐既要照顧黏人的幼女,又要面對長女遙距上課的情緒困擾,龐大壓力讓她幾乎崩潰,因此到中心參與各項活動以紓緩家庭壓力。在中心輔導員的指導下,她學會了用更婉轉的方式與女兒溝通,逐步走出陰霾。
溫女士及友人去年起活躍於屯門、元朗等區市集,她們在社交平台得知招募檔主後即時報名,其攤位主打精緻手工編織品,「最複雜的作品要花一整天製作。」惟近日天氣異常酷熱影響人流及銷情,溫女士笑言:「做到小贏已經很叻啦!」
就讀中五的張同學和梁同學則售賣水晶寶寶玻璃瓶擺設,總成本約為700元,主要用於購買水晶寶寶、枱布、顏料等材料,最困難的部分是將各種顏色的水晶寶寶仔細分類。
她們坦言,因啟德車站廣場附近的學校較少,加上酷熱天氣,對生意額不感樂觀,但仍盼至少回本。
團體盼申政府用地辦社區墟市
主辦團體表示,香港正面對經濟轉型及貧窮人口持續增加,不少團體及社福機構均希望可申請於不同的政府用地舉辦社區墟市,以善用土地資源,同時為基層街坊及婦女創造更多就業創業機會,既為他們帶來額外經濟收入來源,也能成為經濟轉變下的扶貧措施。惟現時墟市申請程序繁複冗長且營運成本高昂,冀特區政府能完善相關申請機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