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 宋清輝

因連續四年財務造假,江蘇吳中醫藥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ST蘇吳,600200.SH,以下簡稱「江蘇吳中」)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在筆者看來,A股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之所以屢禁不止,原因複雜且多元,總體而言或有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融資能力往往與業績表現高度掛鈎。為了維持高股價、順利再融資、避免被*ST(即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或退市,一些公司管理層或實際控制人往往會不惜鋌而走險,通過財務造假來粉飾業績。例如,江蘇吳中在2020-2023年間虛增利潤,正是為了製造業績穩定的假象,以掩蓋其真實的經營困境。

第二,公司實際控制人權力過於集中,缺乏有效的內部制衡機制和獨立的董事會監督時,公司很容易淪為少數人的「提款機」、進而為財務造假大開方便之門。例如,年審機構對江蘇吳中2024年度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正是其內部控制體系崩潰的直接證據。

第三,A股財務造假手段日益複雜和隱蔽。從虛構業務、空轉貿易,到資金佔用、隱瞞關聯交易,造假者往往利用複雜的交易結構、多層級的公司主體,試圖規避監管。這種高度專業化、隱蔽化的造假行為,使得外部投資者很難在第一時間察覺,從而進一步加劇了信息不對稱,使得中小投資者處於天然的弱勢地位。

違法成本將繼續提高

第四,相較於造假可能帶來的巨額非法收益,違法成本相對較低,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敢於鋌而走險。筆者認為,雖然監管近年已持續加大罰款,如江蘇吳中案中就對公司和個人處以千萬元級別的罰款,並實施市場禁入,但這仍需持續加大力度,讓造假者真正付出「傾家蕩產、牢底坐穿」的代價,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遏制造假衝動。

此外,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本應是資本市場的「看門人」,但在一些財務造假案件中,中介機構未能勤勉盡責,極個別甚至還淪為造假者的幫兇。因此,如何強化中介機構的獨立性和專業性,並對其失職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更是構建健康資本市場的關鍵一環。

盼造假事件成進步動力

在筆者看來,江蘇吳中財務造假案就像是一面鏡子,它深刻揭示了A股市場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因此,要徹底根治這一頑疾,需要多方協同發力。例如,監管部門應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加大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上市公司應切實加強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提升信息披露質量;中介機構則應恪守職業道德,勤勉盡責;同時,投資者也應提高風險識別能力,並理性投資。

近年來,A股財務造假現象雖然仍時有發生,但隨着監管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生態的逐步淨化,我們有理由相信,A股市場必將朝着更加規範、透明、健康的道路大步邁進,從而讓造假者無所遁形,讓誠信經營者獲得應有的回報。希望江蘇吳中案的慘痛教訓,能夠成為推動A股市場進步的又一動力。(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