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以「智能時代·同球共濟」為主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在上海拉開序幕。現場展覽面積突破7萬平方米,800餘家企業攜3,000餘項展品亮相,其中60餘款智能機器人、100餘款全球首發新品,標誌着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全面爆發。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現場觀察到,大會不僅為 AI 技術搭建展示平台,更成為推動AI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的重要風向標。從大模型嵌入機器人、虛擬人;到服務型與工業型機器人的加速落地;再到日常生活消費場景中的多樣化 AI 技術應用種種趨勢清晰表明:AI 正從算法層的雲端計算,持續下沉至現實世界的操作終端,全面加速其在實體經濟中的落地進程。

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西井科技帶來了其明星產品——全時無人駕駛重卡 Q-Truck 的最新成果,全面展示了AI在物流領域的最新實際應用。西井科技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我們不僅僅是在做自動駕駛卡車,而是在打造一整套覆蓋車輛、系統管理與補能的智能貨運解決方案,真正為物流企業減輕人力負擔、提升效率。」這一方案集成了無人駕駛車輛、車隊智能調度系統和靈活的能源補給方式,可顯著提升設備使用率,降低運營和維護成本。通過不斷在真實場景中試驗打磨,西井科技已經構建出一套「可複製、可規模化」的綠色空港智慧物流模式。目前,Q-Truck 及其相關產品已在多個重要空港成功投入使用。

專家:要把行業場景真正融入大模型

AI科學家、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楊紅霞教授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行業趨勢來看,當前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AI的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產業化落地的困難。「我們看到的很多技術突破,比如AI能寫代碼、解數學題,這些都是基於大模型在互聯網海量開源數據上進行訓練的成果。然而,在實際產業應用中,真正有價值的數據和知識體系往往本地部署、封閉管理,這些信息在互聯網上是無法獲取的。這就導致大模型雖然強大,但一旦脫離互聯網語境,到了具體行業裏,便難以直接適應和落地。」

楊紅霞指出:「這種情況下怎麼讓商家、醫院甚至政府機構真正地把大模型用起來,既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當然這也是機會所在。」她也同時提到,把應用場景的數據和知識真正地融入到大模型當中,也是AI落地的關鍵點之一。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孔雯瓊 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