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張茗)白內障是長者常見疾病之一,手術需求因香港人口老化持續上升,平均輪候時間約3年。為提升白內障手術量及改善輪候狀況,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成為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服務模式的首個試點,透過篩選合適病人及優化流程,縮短留在醫院進行手術的時間,從原來約6個小時縮短至約2個小時,令病人輪候時間縮短,受惠人數可大幅提升。香港醫院管理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表示,截至今年6月,已有632名患者在試點接受手術,醫管局計劃下月在所有醫院聯網增設高流量白內障手術節數。
手術僅20分鐘 第四天「已好清晰」
59歲患者李女士分享,2020年她感到眼睛不適,翌年在明愛醫院診斷右眼患有白內障,排期接受手術原應輪候4年,其後被邀請參加高流量計劃,於本月10日接受手術。
她說,術前需自行滴眼藥水作散瞳程序,手術當日下午約1時30分抵達醫院,2時15分進行手術,僅20分鐘於2時35分完成,加上處理後續取藥等程序,最終約3時30分離開醫院。術後,她的視力恢復良好,第四天「已經好清晰,只是有一點不適」,認為參與今次試點計劃非常值得。
黃立己表示,香港受人口老齡化影響,白內障患者數量持續攀升,醫管局每年約有2.5萬至3萬宗白內障新症,截至今年6月30日已有65,944名患者等候手術,平均輪候時間長達3年,部分醫院聯網因人口老化嚴重,輪候時間更長。去年的施政報告要求將手術服務能力提升兩成,即2025年至2026年度增加5,000宗手術,醫管局正朝這方向努力。
他介紹,醫管局已採取分流與編定先後次序、公私營協作模式推出「耀眼行動」計劃,利用特別酬金鼓勵職員加班,力求增加手術量。為進一步提升手術室使用率,因此以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作為試點,去年11月開始試行「高流量白內障手術中心」,通過吸納輪候較久的患者,逐步減輕積壓的病症。
優化入院程序 每周手術宗數增逾5倍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大埔醫院行政總監冼藝泉介紹,高流量模式特點是通過篩選患者,術前護士指導患者自行滴眼藥水,並優化入院程序,以及由兩組指定護士交替合作等,讓病人在醫院平均時間從342分鐘縮短至134分鐘。今年頭6個月,該手術時段由每周1天共2節數手術時段,逐步增至每周4天即有8節,而每節手術數量從原有的5宗增至8宗。按此計算,每周手術宗數由以往10宗大增逾5倍至64宗。截至上個月,共有632名患者在白內障手術中心接受手術。
新界東醫院聯網(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統籌、威爾斯親王醫院及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部門主管(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楊樂旼表示,白內障是老年常見疾病,70歲以上中國人群中患病率為51.7%,故為香港視障主要病因。高流量模式在運作時,會篩選合適病人參與,而根據過去半年經驗,僅兩三成患者符合條件參與該模式。
新界東醫院聯網高級護理主任(中央護理部)唐美霞指出,在受惠的632名患者中,只有數人因為個人行為疏忽需要調整手術程序,最終手術團隊通過彈性處理,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她強調效率的提升並非簡化關鍵步驟,而是優化分工,醫護及文職人員在該模式中將投入更多,讓更多患者受惠。
白內障手術篩選病人準則
1. 年齡小於85歲
2. 沒有其他複雜疾病
3. 手術後無須住院
4. 活動自如
5. 能配合醫療指示
6. 輪候白內障手術超過兩年
資料來源:醫管局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