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寫的力量」展覽匯聚了60位橫跨多個領域的傑出創作者,他們中既有畫家、書法家、篆刻家,亦有建樹非凡的社會學家、教育家、作家、醫生、詩人、漫畫家、企業家、收藏家、設計師、劇場藝術總監等,卻無一例外都是執着探索中國書寫藝術的實踐者,以創新精神拓展中國書寫藝術的邊界。展出的百餘件作品構成了一幅多元立體的藝術圖景,作品媒介涵蓋傳統書法、水墨畫、油畫、雕塑、裝置藝術乃至前沿科技藝術。每件創作都深深鐫刻着時代印記,生動詮釋香港這座國際都市獨特的文化氣質。這些展品既延續了中國書寫藝術的精神內核,又以當代語彙展現了傳統藝術的創新可能。
筆落千鈞 畫入書法
藝術家李志清認為:「此次展覽在當下的香港具有深遠意義,其核心在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華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若聚焦於文字本身,其蘊含的力量在全球範圍內都堪稱卓著。」他介紹自己的參展作品緊扣「書寫的力量」這一主題,靈感直接源於對書法中力量表現的思考。「第一件作品名為《點如高峰墜石》,旨在詮釋書法中『點』的筆法精髓:猶如巨石自峰頂墜落地面,既蘊含宏觀的磅礡氣勢,又包含微觀的跌宕變化,宛如天地間墜落的星辰,其厚重感躍然紙上。另一件作品闡釋『橫』的筆法,名為《橫如千里陣雲》。書法運筆講究藏頭護尾,無論是寫橫還是寫點,都需經歷藏鋒、轉折、收筆的完整過程,絕非輕率落筆。即使是一個看似簡單的『點』,也需蘊含起、行、收三個筆勢,方能凝聚為真正的筆力。這正是『書寫的力量』主題的生動體現。」此外,他的創作不僅運用了書法技法,作品本身亦可視為獨立的繪畫,並借此詮釋了「書畫同源」的傳統藝術理論。
藝術家黃孝逵表示:「此次展覽將繪畫與書法結合,突破了書法傳統印象,不再局限於不同風格的字,而是融入了繪畫等元素:如部分作品看似草書,實際融入西方人體寫生元素;亦有油畫家用刀在油畫布上寫字,呈現出類似碑帖的獨特效果,打破了對油畫家創作書法作品的固有想像。」他認為書法與繪畫的不同在於書法最初注重實用性,後逐漸發展為藝術,對文化素養要求高,難度遠超繪畫;而繪畫給人的感受更直觀。傳統上書法較保守,講究規範,而繪畫注重創意。但在此次展覽中,畫家參與書法創作,將繪畫的造型、構圖、筆墨濃淡等手法融入書法,成為最大特色。黃孝逵介紹此次自己帶來三幅作品:《畫入書法之「水入明月 山拂清風」》《凝》《畫入書法之「一襟明月 兩袖清風」》,他表示自己嘗試把繪畫手段和方法運用到書法中,發現許多畫家都有類似思路。
墨韻融新 心印山水
本地資深設計師靳埭強此次攜作品《在心》前來。他分享道,自己一直很喜歡參加大型聯展,認為此次展覽很具包容性。他表示自己長期創作水墨畫,其第一幅水墨作品畫於1969年。他也熱衷於在不同時期探索各種新的創作形式及題材。「我年輕時很喜歡學習時尚、流行的東西,所以我一開始畫的水墨畫不算是傳統水墨,而是結合了波普藝術。」
他於1974年左右開始將山水作為主要創作題材。其老師曾建議他向古人學習、向大自然學習、向內心學習,「他說:『自我是你的老師。』」他亦提及其老師不讚成將自己的畫稿給學生臨摹,更建議他們在發掘個人特色的同時,向古代大藝術家學習,因此他初期的學習素材都是范寬、李成等大家的作品,這也為他的設計提供了靈感。他喜歡名山大川,黃山上氣態不凡且堅韌的松樹、波濤般的雲海等景色都對他影響極大,亦令他感受到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他也從松樹中看到了自己過去努力打拚的身影。談及「在心」的含義,他說:「我去名山名水寫生,山水就已經在我心裏了。所以即使我眼前沒有山,我也可以寫山;沒有水,我也可以寫水。」
2000年,靳埭強的水墨設計走到一個較為抽象的階段。偶然間,他發現草書與山水有些相似,因此他開始將它們融合。「我不是書法家,寫字不算好,所以在這20多年中,我每創作一個作品,就要仔細考慮寫什麼字、應該怎麽寫,然後找到最佳的構圖和融合山水的方式。」對書法山水的探索,也是靳埭強在水墨畫領域用時最長的一段經歷,因此為緊扣「書寫的力量」主題,他選擇以書法山水參展。他說,不同於傳統書寫,現代書寫不一定就是寫字,而是各種形態的意象。「這次展覽比較推崇新方向。許多參展者都用書寫來創作不同的題材,同時採用多種素材和媒介,也有新興工具。」他表示自己也會用電腦做設計工作,「設計行業會面對很多問題,你要用創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而自6歲起學習書法篆刻的林墨子本次帶來兩套書法作品,一套是以傳統漢隸為主體的《隸書對聯》。另一套是篆書戰國《公乘得守丘刻石》上的文字,這塊約90公分高的刻石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