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公司在2020年7月27日推出科指,以回應市場對科技主題的需求及關注。科指自推出以來,已迅速成為公司的旗艦指數之一。圖為交易廣場。 資料圖片
科指首十大成份股一年來表現

受惠於今年初內地人工智能(AI)公司DeepSeek帶來的中資科技股投資熱潮,恒生科技指數(下稱「科指」)大幅跑贏大市,助力港股估值大修復,恒指收復今年4月由於關稅戰引致的跌幅,港股最新市值約46.11萬億元,較4月初增約5.86萬億元。恒指公司昨日指出,本月27日為科指推出5周年,期內追蹤科指的ETP,即ETF+ 槓桿及反向產品(L&I),整體資產管理總值(AUM)的增幅及指數升幅,均跑贏大市。數據顯示,年初截至7月18日,科指漲24%,按年更升逾53%,跑贏以恒生綜指為代表的大市12個百分點。而ETP AUM 自2021至2025年累計漲幅達362%。 ●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業俊

恒指公司昨發表網誌,回顧科指的面世過程。2020年,科技股在過去數年間佔大市整體市值增加及成交量持續上升,在港股市場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同時,疫情促進各行業數碼轉型,有助帶動市場對科技主題的投資氣氛,恒指公司因此在2020年7月27日推出科指,以回應市場對科技主題的需求及關注。科指自推出以來,已迅速成為公司的旗艦指數之一,其產品生態系統涵蓋交易所買賣產品(ETP)、指數基金、衍生產品,如期貨、期權、窩輪及牛熊證。

追蹤指數資產263億美元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追蹤科指的ETP總計整體資產管理總值(AUM)為263億美元,較去年底升近35%;過去幾年AUM持續上升,2021至2025年累計漲幅達到362%。去年科指錄得近19%升幅後,今年進一步延續升勢,截至2025 年7 月18 日,科指今年再漲24%,而於過去一年升幅更擴大至超過53%。主要受惠於今年初內地AI公司DeepSeek推出具備成本效益的大型語言模型,投資市場對內地AI的樂觀情緒升溫,同時帶動科技股表現。

隨着科技股受捧,追蹤科指的產品成交亦大升。自科指期貨於2020年11月推出以來,成交量在過去5年節節上升。據港交所數據,2025年上半年,科指期貨的平均每日成交量(ADV)達到171,398張合約,較2024年增長44%。長線而言,自2020年科指期貨開始交易以來,ADV累計錄得97倍漲幅,其成交量顯著上升,亦帶動科指期貨於香港整體期貨市場的市場份額上升至22%,僅次於恒指期貨及國指期貨。

小米集團年升254%最勁

科指成份股方面,科指代表30間最大且與科技主題(智能化、雲端、數碼、電子商貿、金融科技或網絡)高度相關的香港上市公司,股價表現亦跑贏大市。按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統計(見附表),科指首十大成份股當中,小米集團(1810)以254.32%、中芯國際(0981)以216.63%及快手(1024)以68.02%的按年升幅,居科指成份股前三升幅。

市場分析指出,隨着「北水」對港股的配置比例增加,瑞銀研究部表示重新評估對港股的投資框架,該行維持對H股和中國整體股市的樂觀看法,認為應「逢低即吸」,尤其是AI相關科技股,可能會繼續虹吸南向資金。

瑞銀續看好中資AI相關股

瑞銀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指出,該行維持對投資H股樂觀的看法,主要因為香港市場出現四大變化:市場對地緣政治更加脫敏;南向資金和本地流動性現在似乎對指數表現的影響更大;與全球股市的相關性下降;由於科技股在指數中佔比更重,令港股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變少。

瑞銀列出一系列推動H股的關鍵因素,最重要的是政策和法規,其次是公司的盈利(特別是盈利調整趨勢)、公司的創新,以及受「北水」的歡迎程度和利率、股份估值,影響最少的反而是地緣政局。王宗豪認為,未來進一步大幅抬升估值的催化劑,可能來自多個不同因素,包括內地如何開展「反內卷」行動、產業的持續創新,以及中央在第四季會否再推刺激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