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培勛 瞻行資本創始人
近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16位狀元的專業選擇再次成為社會熱議焦點:8人選擇醫學,3人選法律,2人選金融。這個數據乍看合理,卻也引人深思。這些狀元的選擇,實際上是香港社會結構與價值體系的一面鏡子。高度市場化的環境、清晰的回報路徑、有限的產業縱深,局限了年輕一代的職業選項。從創新科技的角度來看,香港要實現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必須直面這一人才結構單一化問題。
在香港,高端醫療、金融服務、法律制度是支撐這座城市國際地位的三大支柱。從職業回報率來看,醫學、法律、金融的確是穩定高薪的工作。以醫生為例,香港的雙軌制醫療體系讓公私營並行,尤其是私營市場結合商業保險機制,為醫療從業者帶來了豐厚回報。律師、大行金融精英同樣如此。
但也必須承認,正是這種長期的制度設計,強化了專業之間的「黃金壁壘」,壓縮了青年人探索其他領域的空間。這或許並非畸形,而是一種高度理性的社會選擇。當所有最聰明的大腦都被引導至同一條軌道,我們就必須問:香港的未來能否承受這種單一結構所帶來的代價?
就業「黃金壁壘」壓縮青年發展空間
過去幾年,我們親眼見證零售、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在疫情和區域競爭中受到劇烈衝擊。越來越多市民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消費、就醫甚至置業,新的消費趨勢已在迫使香港改變原有的產業模式。與此同時,香港正積極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力求在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綠色能源等方向取得突破。不過,創科行業最核心的要素,不是政策,不是資本,而是人。尤其是願意承擔風險、富有好奇心、對科技充滿信仰的年輕人才。
我們可以理解醫學的吸引力,但如果16位狀元中,沒有一人選擇工程、計算機科學、基礎科研,這無疑令人感到可惜。試想,香港要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靠誰研發芯片?誰攻克生物醫藥難題?誰打造智能製造體系?
誠然,醫生是體面的職業,金融是賺錢的行業,法律是穩定的道路,但真正推動社會躍升的,往往是那些走在「非主流」前沿的探索者。10年前很少人看好人工智能,如今它已經成為改寫人類生活方式的核心力量。
我們也應看到,醫療工作雖然目前屬高收入職業,但其黃金地位並非牢不可破。內地醫療改革正以驚人的速度提升服務能力,愈來愈多香港市民前往內地洗牙、體檢、做手術,這意味着未來本港醫生的「區域壟斷」優勢也將被打破。
在這個背景下,如果所有青年才俊都只追逐短期利益而不再探索前沿科技,不再投身創新事業,香港的長期競爭力將難以為繼。
我們期待的「精英」,不僅是薪水高、職位穩的人,更應是敢想敢試、擁抱未知、為社會創造新可能的開拓者。
未來的DSE狀元們如果願意嘗試走進創科領域,哪怕這條路暫時沒有鐵飯碗的保障,也許會發現,它是唯一通往新香港的通道。
呼喚青年創新求變
香港社會不應為狀元們的選擇感到悲觀,也不應為他們的功利感到羞愧。這正是我們這個社會邏輯下自然的結果。但我們可以在理性與願景之間,打開更多可能性。唯有當教育的未來不再是單一的「賺錢導向」,而是成為真正多元的能力激發系統時,香港才能在新時代中走得更遠。
學生的專業選擇是社會結構的一面鏡子,也是一道未來發展的考題。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的不僅是醫生、律師和金融家,更需要科學家、工程師、創業家。我們希望,未來的DSE狀元有更多事業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