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香港首家中醫醫院將於12月投入使用,為確保醫院順利開診,護理及醫療團隊近月已分批前往廣東「取經」。24日,8名來自香港中醫醫院的護士完成為期六周的實訓,在返港前夕接受記者訪問。「這次我們主要集中在幾個重點科室,比如針灸科、治未病科以及腫瘤科。這幾個方向也正是未來香港中醫醫院重點發展的方向。」是次參加進修交流的香港中醫醫院培訓/護士主任金達人告訴香港文匯報,香港首家中醫醫院在護理方面和香港其他公立醫院標準是一致的,同時會新增不少中醫特色的醫療服務。「這次進修使我們系統地了解如何把中醫護理標準化、程序化,帶回香港後真正能落地應用。」
廣東省中醫院近段時間已與香港中醫醫院在護理、醫療、藥事、科研、管理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表示:「為支持香港首家中醫醫院籌備,我們與港方醫院進行六條業務線對接,包括護理培訓、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研發、中藥藥事管理、臨床流程設計、科研合作,以及醫務行政管理。」

「師帶徒」教學 穗專家同步來港
截至目前,香港中醫醫院已有兩批共十名護士赴穗實訓,而廣東省中醫院亦派出資深專家前往香港進行「師帶徒」式教學,涵蓋腫瘤科、針灸科、骨關節科等重點方向。張忠德表示,他們將內地最成熟可行的中醫藥管理經驗,一次性「打包」轉授香港。「我們也會根據香港常見病譜,定製培訓模塊,比如腦中風康復、癌症治療輔助護理、慢性病調理等,這些我們都可量身定製。」
骨幹先行打底 返港傳授團隊
在這六周裏,香港護理團隊集中在針灸科、治未病科及腫瘤科三個方向學習相關技術,包括火龍罐、艾灸、耳穴、推拿等中醫外治手段。香港中醫醫院培訓/護士主任金達人表示,這次培訓收穫非常豐富。「譬如說如何把刮痧、耳穴、艾灸等傳統療法,合法合規地納入本港護理操作流程?如何制定SOP(標準作業程序)?又如何進行服務評估?這些問題我們都向廣東省中醫院逐一請教。」他透露,護理團隊未來將分批再赴穗進修,先由骨幹先行打底,再將學習成果返港傳授團隊,逐步鋪開。
在實際操作上,香港中醫醫院的護理團隊還開發出多項「教學小發明」,希望回到香港後協助同事快速掌握中醫理療技巧。「我們嘗試做了一個『耳穴模型』,模型內裝有燈泡和磁感應器,只要用感應筆正確指向穴位,模型就會亮燈。」金達人笑稱,這個模型讓實操練習更加有互動性,可以幫助增強團隊記憶。他說,團隊返港後將改進優化,作為今後中醫護理培訓的輔助工具之一。

進修中醫技巧 回港服務港人
除香港中醫醫院的護理團隊外,是次廣東交流亦包括來自香港醫管局系統的中醫醫師。其中,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區)中醫師戴尉玲就對中醫臨床治療應用印象深刻。「有位化療後出現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接受一次針灸後,手腳麻木即大幅緩解。他告訴我『馬上就感覺到了』,這在我們以往接觸的案例中並不常見。」她說,這類中醫外治療法,在香港雖然較為陌生,但未來有望逐步引入,豐富中醫治療手段。「我們希望通過進修更多中醫技巧,未來回港落地為港人服務。」
敬業忘餐勤跟診 同行讚醫者仁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廣東省中醫院的病房內,可以聞到艾草燃燒的焦香味。來自香港中醫醫院的護士,在帶教護士的指導下,正在為一名患者進行艾灸理療,操作十分細緻和專業。這僅僅是香港中醫醫院護理團隊「北上練兵」的其中一幕。在進修期間,他們的勤奮和敬業, 讓廣東省中醫院的同行印象深刻。「香港醫護人員敬業、有規範、肯學習。很多人晚上學習到十一點,早上七點又來上課,連病房裏都能看到他們捧着病例苦練針灸或耳穴定位,令人感動。」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告訴記者。
「原本我們門診下午兩點半才開始,但他們一點就來了。」張忠德笑說,來進修的實習醫護十分主動參與門診查房,有時飯也顧不上吃,就趕着去跟診。「我叫他們先去吃飯,他們卻堅持不肯走,想多學一點。」
「他們貼心為患者着想」
香港的醫護人員亦給帶教老師帶來很多驚喜。「其實他們的進修行程是很密集的,內容非常豐富,每天要跟的東西很多。但沒想到他們還自己研發出一套更加能輔助記憶的教學工具,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驚喜。」護理帶教老師、廣東省中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林麗君告訴香港文匯報,香港的中醫護理團隊不僅虛心學習,還有許多靈活的想法,他們經常會對比香港和內地醫院的一些不同處理手法,也不斷在改進如何可以更加合規地將中醫一些理療手法帶回香港,可以感受到他們這種貼心為患者着想的醫者仁心。
貿發局報告:內地簡化中成藥上市程序助港商拓市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中成藥擁有良好聲譽,有很多中成藥更是遊客來港必買「手信」之一。香港貿易發展局昨日發表《香港中成藥產業機遇與挑戰》研究報告,分析中成藥產業在香港的發展及挑戰,以及出口市場機遇。報告指出,香港目前擁有約2,000家中成藥及中藥材相關企業,包括約264家獲納入本地中成藥製造商名單的企業,去年香港中成藥出口28.8億港元,當中93%是本地生產產品,明顯與其他以轉口貿易為主的產業不同。報告認為內地是香港中成藥出口的主要市場,去年佔比超過70%,內地中成藥流通銷售金額逾4,500億元人民幣,內地簡化有關中成藥的上市註冊審批程序,可為港商拓展大灣區及內地其他市場提供極大便利。
香港貿發局首席經濟師(大中華區)趙永礎表示,不少香港中成藥企業希望拓展出口增加銷售,特別是內地市場。不過,內地中成藥進口規模相對細小,上市註冊制度和技術標準又與香港不盡相同。他認為香港中成藥在華南地區以至海外華人市場都擁有良好聲譽,加上內地對港澳合資格的傳統中成藥已採取簡化審批上市程序,為港商拓展大灣區及內地其他市場帶來不可多得的機遇。
特區政府近年一直積極推動中醫藥發展。報告指出,統一及完整的註冊制度,有助加強香港中成藥品質監控,進一步增加其他監管機構及持份者對香港中成藥信心。同時,香港首家中醫醫院即將於今年底逐步投入運作,為市民提供全面中醫診療服務,這將促進中醫及中成藥的普及化。
港企發展新中成藥以拓闊市場
內地作為全球最大中成藥市場,並自2021年已簡化在港澳上市傳統外用中成藥的註冊審批流程。今年1月,國家藥監局進一步簡化審批在香港使用15年以上、其生產過程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要求的傳統口服中成藥,相關申報資料及技術要求亦已在今年4月發布。另外,不少香港中成藥企業及本地大學也致力於發展新的中成藥以拓闊市場,早前獲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重點創科項目「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的香港浸會大學「中藥創新研發中心」,基於先前對傳統中草藥古方「麻子仁丸」的先導性臨床研究及基礎研究,研製治療慢性便秘的新藥CDD-2101,首次獲批准於美國進行臨床研究。
香港浸會大學中藥創新研發中心主任卞兆祥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收集足夠的安全性和療效數據,以獲得FDA審批CDD-2101成為可銷售的新藥,並在美國上市。這不僅是香港中藥研發的一大突破,更是推動中藥標準化和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