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人員以霧化方式進行防蚊滅蚊工作。
●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左三)一行人視察食環署人員在排水渠口噴灑滅蚊油。
●部分地點擺放有滅蚊器。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食環署各區的誘蚊產卵器,近月錄得的指數均上升。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世界衞生組織警告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可能大規模爆發,呼籲各界採取緊急措施預防,而鄰近香港的廣東省佛山市累計已錄得逾3,000宗病例,澳門亦有輸入個案。特區政府跨部門防治蟲鼠督導委員會召開會議應對,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預料,香港很大機會出現輸入個案,雖然患者的病情並不嚴重,但一旦爆發會對醫療系統帶來負擔,必須加強防範。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市民對基孔肯亞熱未有免疫力,長期病患等體弱人士感染後或引致心臟或腦血管病,以及有關節退化等後遺症。

盧寵茂昨日回應疫情時表示,「我們預計如果市民去旅遊,很大機會有輸入個案。」一旦爆發仍會對醫療系統帶來負擔,「現在可以做驗血檢查可以驗到,驗到後確診,我們希望盡量避免這些人再給其他蚊咬到,我們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做一個隔離措施。」

他提醒市民做好防蚊措施,包括清走積水、穿着長袖衣物,外遊後有不適亦應盡快求醫。

另外,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日前表示根據粵港澳三地傳染病通報機制,充分掌握廣東省近日基孔肯雅熱的最新情況,會繼續按風險評估,採取適當措施保障市民健康;亦已去信全港醫生和醫院,提供最新流行病學資訊,呼籲他們留意外遊回港的求診人士有否基孔肯雅熱相關病徵。

特區政府將持續更新蚊患黑點清單,由於東區基利路一帶5月及6月錄得誘蚊器指數達第三級警戒級別,食環署已聯同相關部門及持份者加強防蚊滅蚊,包括清除蚊子滋生地、施放殺幼蟲劑、以霧化處理方式殺滅成蚊等。食環署並正透過各分區環境衞生辦事處召開「跨部門地區滅蚊專責小組」會議,與地區持份者強化滅蚊工作,如公眾街巿、熟食中心和小販市場等設施、單幢式樓宇等,進行一連串清除積水及防治蚊患行動。

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表示,每年3月已因應香港蚊患分布情況開展全城滅蚊運動,不同政府部門參與,在雨季來臨前先做基本功夫,包括清理積水地點,雨季來臨時亦定期做霧化工作,控制高危地點成蚊數目,即使帶有病毒的蚊在社區出現,亦不易出現疑似爆發。除在社區透過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等工具進行監察外,全港口岸亦會進行誘蚊器指數調查,若人流較頻繁的口岸發現有白紋伊蚊活動,會與相關部門協作加強滅蚊,防止帶有病毒的蚊透過口岸傳入香港。

40%感染者關節痛可持續數年

袁國勇昨在電台節目上指出,基孔肯雅熱的死亡率低,但不可太輕視,「大家都無接觸過,大家都無疫苗,沒有免疫力。」他以廣東佛山爆發為例,感染個案7天內急升5倍。他續稱,感染基孔肯雅熱雖然「通常冇事(病情不嚴重)」,但對長期病患、長者及幼兒,則或有嚴重後果,包括影響心臟、腦血管,導致心臟病發或中風,亦有可能令視網膜脫落,且有40%人士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會有關節痛,並可維持數月甚至數年,令關節提早退化。

他建議,市民外遊時要做好防蚊措施,如使用避蚊胺(DEET)等驅蚊產品,回港後14天內如有發燒便要求醫,甚至接受隔離,避免在社區內傳播疾病。

本月誘蚊器指數最高區域

 分區   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 

1. 馬灣     24.4% 

2. 藍田及秀茂坪 19.7% 

3. 元朗市中心  17.3% 

4. 葵涌     16.2% 

5. 啟德北    15.9% 

6. 青衣北    15.5% 

7. 西貢市    14.2% 

8. 北角     13.9% 

9. 荔景     13.9% 

10. 荃灣西    13.3% 

註:指數10%或以上的其他分區包括:長洲北、長沙灣、何文田、紅磡、鑽石山、大埔西、天水圍、荃灣市中心 

資料來源:食環署網頁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