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自2020年11月推出「綠綠賞」電子積分計劃後持續優化安排,明年將全面實施電子化,提供更多元禮品兌換選擇,同時提升運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以及減少濫用機會。
署方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現時87%用戶已採用電子兌換,僅約13%使用實體卡,考慮到部分實體卡已遭閒置或遺失,實際受影響市民有限。過往曾有個別居民持多張實體卡,並將廚餘分多次投放入智能回收桶以領取更多積分,環保署相信電子化後可堵塞此類漏洞。
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減廢) 蕭智慧介紹,明年1月至3月期間,「綠在區區」仍提供實體禮品兌換,職員將主動協助市民轉用手機應用程式,4月1日起須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兌換電子禮品。為鼓勵市民改用應用程式,署方計劃推出「交卡獎勵」,當市民到「綠在區區」交回實體卡,轉用手機應用程式,可獲得額外50「綠綠賞」積分。
針對長者適應問題,蕭智慧強調應用程式操作簡便,「只有幾個按鈕」,相信不會對大部分長者造成太大困難。對於使用舊式手機的長者,環保署會有特別安排,經登記後可保留專用實體卡,然後於指定兌換點換領日用品。
電子化最大突破在於贈品兌換的選擇大幅增加。蕭智慧指出,過往實體禮品僅提供約十多種日用品,「禮品品牌有限,市民未必鍾意呢隻米……亦有年輕夫婦表示唔煮飯,包米對他們來說係贈品,冇用。」如今綁定「易賞錢」平台後,每100「綠綠賞」積分可兌換50個「易賞錢」積分,然後可於超市及零售店換領心儀贈品,相信電子化後自由兌換各類商品,更能吸引年輕人參與回收。
「易賞錢」每月只有3,000分兌換上限,蕭智慧認為夠用,因為全港「綠綠賞」用戶每月平均派發2億至3億積分,以100萬名用戶計算,每人可獲200至300分,對多數使用者而言,3,000分上限已足夠,僅極少數回收量高的「勤力用戶」或受限。此外,他表示署方會透過公開招標程序,以「價錢相宜、條件合適」作原則,引入至少3個新增電子積分平台,「例如yuu或者其他平台,一切視乎招標結果而定,政府不會指定與某個平台合作,希望提供更多選擇給市民。」
至於全面電子化後可減省的資源,蕭智慧直言雖未有具體數字,但此舉將顯著降低人手需求,並提升整體運作效能。他解釋,電子化後無須再安排職員管理實體禮品兌換流程、倉儲作業及相關行政事務,相關成本亦可同步節省,此項轉型安排預計能協助「綠在區區」優化服務效率,同時強化成本效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