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超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課程總監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日前放榜,共誕生了16名至少考獲6科5**並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達標的狀元,人數創歷屆新高。在媒體的採訪中,有近七成狀元稱要留在香港升學,主攻醫科;另一邊廂,今年有更多香港學子赴內地高校升學。無論是選擇留在香港的,還是出外深造的,其實都是香港教育競爭力的體現,香港作為人才搖籃,不僅培育了大量本地優秀人才,還持續向國家與世界輸送精英。面對蓬勃而流動的人才資源,如何進一步釋放「人才蓄水池」的活力,成為香港長遠發展的重要課題。

擇校趨勢固然受到國際形勢與美國留學政策的影響,但更能凸顯香港的教育吸引力與基礎教育的完善。香港的基礎教育如同一座橋樑,一端聯繫祖國廣闊資源,一端通向世界無限可能,為學生提供扎實基礎與豐富選擇。有狀元在接受採訪時稱不會考慮出國留學,因為留在香港才可以體驗最典型的大學生活,香港教育的優勢可見一斑。總體來說,香港教育體系體現出三個內核。

三大優勢凝聚吸引力

第一,課堂設置多元,連結本地與國際。香港作為亞洲的教育樞紐,多元化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廣泛選擇,涵蓋AP、IB、A-Level等國際課程,同時公營學校還提供12年免費優質教育;不同的學術需求和升學目標都得到滿足。此外大學和專上學院、學術研究和職業培訓等方面也呈現出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特點,並積極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

第二,學術創新並行,夯實未來基礎。香港高校持續在科研基礎設施和學術資源上的投入,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尤其在醫療、科技創新等領域,展現出雄厚的實力與競爭力。優勢專業如醫療、商科、法律等吸引了大批優秀學生留港深造。即將到來的2025/26學年,香港多所大學的全球招生持續升溫,收到了不少受美國政策影響的國際生查詢。其中,光是香港大學就接獲逾400宗相關查詢,正處理超過200宗本科生及研究生轉校申請。他們當中,部分已獲美國的大學錄取通知,包括麻省理工等,經嚴格篩選後,港大已發出約20份錄取通知。

第三,國際合作深化,拓展全球聯繫。除了與全球多所大學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吸引和培養國際化人才,香港還加強與內地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包括合作辦學、學生交流、科研合作等。英語教學、與國際教育體制接軌、學術自由,以及學習成本性價比高,構成打造香港作為國際教育中心的優勢所在,許多畢業生不僅服務於本地,還能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因此,香港八大學府對非本地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強。2025/26學年,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的非本地生申請量均創歷史新高,來自全球的申請者增幅分別超過兩成和四成,充分證明香港「人才蓄水池」的吸引力。

不斷釋放人才潛力

學生們傾向選擇留港就讀,其實證明了早前西方媒體的「香港人才流失」言論是以偏概全。人才都是流動的,只要香港自身具吸引力,使本地人才尤其青年人看到希望,人才自然會留下。更何況,人才的流動也側面證明了香港為國家、為世界培養了大量人才,香港作為「人才蓄水池」的地位和作用是獨一無二。

香港要真正發揮「人才蓄水池」的作用,還需要政策和教育體系的持續支持。香港邁入知識型經濟的新階段,確保人才資源持續流入,才能為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特別是要增加科研經費用於新興領域的產學研結合,進一步提升香港教育在全球的競爭力。同時,教育成果須轉化為推動本地發展的動力,釋放更多人才活力,推動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例如,醫科專業的發展不僅要滿足學術需求,還應結合香港醫療行業的實際情況,培養更多能夠解決本地問題的醫療人才。

隨着美國、歐洲和其他亞洲國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變化,香港應保持靈活性,推出更多針對性的招生和人才引進政策,並提供更優越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留住人才。例如,針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招生計劃和交流項目已初見成效,未來可進一步拓展至更多地區。

未來,香港要繼續以多元課程、學術創新和國際化合作為核心,進一步鞏固「人才蓄水池」的地位,打造國際教育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