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湋銘 特許公司秘書公會會士、法律學士、EMBA、證監會持牌人

《穩定幣條例》即將正式生效,香港成為全球首批為法幣掛鈎穩定幣實施明確監管制度的司法管轄區之一,無疑在國際金融監管舞台上邁出關鍵一步。然而,從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6月與7月於《匯思》兩度撰文所釋出的語調轉變,不難看出重要的政策信號:穩定幣的制度設計本意是穩妥可持續,但市場對穩定幣的過度概念化、泡沫化的炒作卻正快速升溫,這對金融穩定構成潛在風險。

在6月的文章中,金管局表明了對穩定幣監管的四大原則,即風險可控、場景明確、資本充裕、合規全面,並強調發牌門檻高,初階段只會批出數個牌照。可見監管者很清楚,穩定幣並非是任何企業都能一哄而上的淘金場,而是具有技術及營運實力的機構才能入場的專業賽道。

而7月的文章卻透露出強烈的降溫信號,金管局不僅點名市場存在「泡沫化」的非理性炒作現象,並進一步警告,部分公司僅因一句「有意開展穩定幣業務」即帶動股價暴漲,而這些公司往往與數字資產根本無任何實質關聯,甚至連風險管理能力亦遠遠不足。

投資者教育未追上政策發展節奏

這種現象曾出現在過去的Web3、AI板塊,這樣的炒作不僅容易製造資產泡沫,更可能讓老千股魚目混珠,危害公眾利益。

在兩篇文章中,金管局都不約而同提到穩定幣「不是投資工具」、「不應過度炒作」,但這種基於監管邏輯的冷靜理性,與市場上的投機邏輯截然對立。投資者教育似乎未追上政策發展的節奏。這正是當前香港金融市場面對的結構性矛盾之一,政策制定者以國際視野建立監管框架,金融從業者希望順勢拓展新業務,但投資大眾卻往往只接收到炒作標的的信號,而非理性研判其可行性。這些概念股泡沫,一個消息、一則模糊公告,即可能引發股價翻倍,但隨後可能是無數散戶的財務損失與信心崩塌。金管局表示將會公布《穩定幣發行人發牌制度摘要》,期望到時不單釐清制度流程與標準,更能配合明確的投資者警示制度與風險教育策略。金管局也明確指出,自條例生效起,無牌向香港公眾推廣任何穩定幣即屬違法。然而,現行條例多聚焦於牌照機構與發行人,這類具體法例要應對那些利用「穩定幣概念」炒消息、誤導公眾這類行為的處罰與執法機制仍需加強。

規範企業在未獲牌照前不得炒作

在此,建議金管局與證監會應考慮同時推出具針對性的《穩定幣相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準則》,規範企業在未獲得實質牌照前不得過度包裝、炒作;同時引入針對公眾的「穩定幣風險認知分級制度」,分清投資者對於數字資產的理解能力,從根源堵住「炒概念、割韭菜」的漏洞。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制度優勢與監管透明的底蘊,推動穩定幣發展是抓住數碼金融創新的戰略機會。在政策與市場之間,不單只要靠監管文件與法律條文來穩住局面,也要一併考慮投資者心理與市場行為的非理性特性,以能真正實現穩妥又可持續的目標。穩定幣制度可「穩」,監管條例可「緊」,但市場炒作、投資者教育與資訊披露的配套也必須同樣精準及時。若任由老千股披上數字資產或穩定幣的糖衣招搖過市,最終受傷的將是公眾對香港金融市場的信任,這才是最需要降溫與反思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