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對故鄉有着深厚的情結。 作者供圖

羅大佺

著名的軍旅作家周大新是我十分敬佩的作家,他曾獲「1986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和「1987年—198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湖光山色》榮獲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並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此外,還獲得了人民文學獎、馮牧文學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老舍散文獎、十月文學獎、中國政府出版獎、解放軍新作品一等獎、南丁文學獎等獎項。先後出版長篇小說12部、中篇小說33部,發表短篇小說70餘篇。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10多種語言,並在國外出版。一些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廣播劇等播出後,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周大新走上文學創作路的經歷也挺傳奇。他的故鄉在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馮營前周村,這是個由伏牛山和桐柏山圍成的盆地村莊,地理位置偏僻,他的童年歲月就在這個偏僻的山村裏度過。周大新的父母是農民。那時候物質匱乏,生活艱難,由於家裏兄妹眾多,日子一直過得比較艱辛。他的母親是位既能幹又賢惠的農村婦女,每天做好飯總是讓孩子們先吃,鍋裏剩多少,自己吃多少。有一次周大新和弟弟們把飯菜吃個精光,母親就隨便煮點菜葉子來吃。恰巧被周大新發現了,心痛得快要哭起來,母親卻要他別聲張,說她在外面幹活時吃過野果了,不餓。這件事給周大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後每次吃飯時,他都要留意鍋裏的飯菜,盡量給母親留一些。初中畢業後,他回到生產隊參加生產勞動,每天早出晚歸,用自己的汗水為家裏掙工分、創收入。他滿以為自己這輩子就在這個窮鄉村與泥土為伴了,不料一個意外的機會卻讓他走出了家鄉。那是1970年秋天,山東一支炮兵團部隊到周大新的家鄉徵兵,當時1米78的農村小伙周大新正在籃球場上打籃球,一位穿着四個兜軍服的軍官就站在旁邊,看他們誰打得好。休息的時候,軍官向周大新招招手,要他過去,遞了瓶礦泉水給他喝,問他願不願意當兵。這位軍官是徵兵連的連長,也是部隊籃球隊的隊長,他見周大新不僅個兒高,籃球打得好,還很有修養。於是周大新通過體檢,應徵入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他不怕苦不怕累,組織怎麼安排就怎麼幹,而且幹得很好。他先後當過測地兵、副班長、文書、警衛排長、副指導員、團政治處幹事、師政治部幹事、濟南軍區宣傳部幹事。1982年他考入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學習,畢業後進入魯迅文學院深造,從此步入了文學創作的快車道。

談起走上文學這條路,周大新覺得是故鄉的鄉土文化滋潤了他的作家夢。他從小富於幻想。看到故鄉的山,他會想像山上的森林裏是不是住着白鬍子神仙爺爺;看到故鄉的河,他會想像這河水是不是從東海流來的,水裏的魚兒是不是美人魚姑娘變的;看到鳥兒從天上匆匆飛過,他會想像是不是鳥媽媽在家裏做好飯了,牠們要急着回家吃飯;看到故鄉的牛,他會想像這是不是牛魔王的後代……周大新喜歡聽故事,村裏有一位中年大叔讀過一些書,喜歡講《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周大新一有時間就去找他,讓他把這些古典名著的故事一段一段地講給他聽,那些故事情節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小學到高中,周大新不僅數學成績好,作文也一直被老師當作範文念給同學們聽。

當兵到部隊後,他彷彿魚游大海,如飢似渴地閱讀了許多中外名著。火熱的軍營生活也激起了他強烈的創作慾望。他小時候特別愛看壩壩電影,就學習創作電影劇本,先後寫了四部,均以失敗告終,但也打下了堅實的文字基礎。後來他轉向短篇小說創作。1979年,他根據去前線參加自衛反擊戰的戰友來信,寫成了處女作《前方來信》,《濟南日報》用一個半的版面發表了這篇短篇小說,給了他很大的鼓舞和自信,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周大新很大一部分文學作品,都以故鄉的鄉村小鎮、山水田林、鄰居鄉里、風土人情,以及傳說故事為背景,並以農民為主角,理性透視了農村改革以來人際關係所發生的變化,農民心態和行為的變異以及價值觀念的嬗變,表達出自己對農村改革的獨到見解和期待。他關注農村,關注農民,關注農業的發展,對當下的農村生活給予了深度的打量和凝視,在歷史與現實、家鄉與時代中找到自己的文學落腳點,成為中國文壇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他的目光始終矚目於不斷變化的現實,他的筆觸始終着力於人心中最溫暖的部分。

如《向上的台階》以農村青年廖懷寶的仕途沉浮為主線,描寫了他從底層爬上權力台階的過程,展現了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墮落。長篇小說《走出盆地》描寫了南陽盆地農家女孩鄒艾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不向命運低頭,通過掙扎、奮鬥,雖然屢屢受挫,但始終沒有氣餒,最終終於走出盆地的故事。《湖光山色》這部榮獲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以返鄉女青年楚暖暖為主角,講述她回到家鄉克服重重困難,發展鄉村旅遊,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故事,展現了鄉村的變革與人性的複雜,描述了當代鄉村社會轉型中,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的衝突。隨着文學創作成績的取得,周大新的工作崗位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先後被調到濟南軍區政治部創作室和解放軍總後勤部創作室工作,做起了專業作家。(未完待續)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八屆冰心散文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