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多元人才是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特區政府去年起推出職專畢業生留港計劃(VPAS),以吸納職業訓練局(VTC)指定高級文憑課程非本地生畢業後留港工作,充實本港職專人才庫。該計劃2025/26學年起將增至12個技術行業的34個課程適用,新增7個行業包括環境保育、汽車工程等。香港文匯報訪問首批透過VPAS來港、就讀資訊科技及電機工程的學生,他們認為香港於大數據、智能製造等迎來不少機遇,對技術人員投身職場具發展空間。職專教育業界則認為該計劃有助緩解技術人才缺口,完善本港人才引進的生態。

為應對技術人才需求,豐富打造國際教育樞紐的面向,香港在2024/25學年起推出VPAS,允許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指定技術行業的VTC全日制兩年制高級文憑課程,畢業生可在指定限期內申請留港搵工,其後須全職從事與課程相關的技術行業。
香港文匯報追蹤訪問該計劃的進展和現況,發現VTC的高級文憑課程廣受非本地生青睞,2024/25學年有約600名非本地生入讀,大部分來自內地(當中約半數來自廣東省),亦有來自加拿大、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等地。
校方:能紓緩技術員短缺
VTC轄下香港資訊科技學院(HKIIT)高級項目主任鄺伍鋒表示,VPAS不僅能迅速緩解當前技術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更有助吸引多元人才營造跨文化學習氛圍, 提高國際間對香港職專教育的認識 。他認為該計劃與現行的「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等長期吸引優秀青年人才的計劃,形成優勢互補,共同完善本港人才引進的生態系統。
修讀HKIIT軟件工程高級文憑的四川籍學生余勃希,修讀首屆VPAS課程,明年畢業後可望成為本港職專生力軍。他去年高考後,經老師介紹知悉中國工商銀行(亞洲)與VTC合作推出的工銀光明行——職專育才扶苗計劃。該計劃全額資助來自內地定點幫扶地區、學習資源匱乏的優秀高中畢業生來港修讀HKIIT職專課程。余勃希認為香港的國際化環境能擴闊視野,而資訊科技行業現時蓬勃發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機遇處處,該課程更屬VPAS下的合資格課程,對未來就業有保障,於是把握來港升學機會。
學生:快速適應香港生活
「面對初期語言障礙,我與同學積極交流,會運用翻譯軟件輔助英語課程學習。老師更為我們額外補課,不僅教授基本電腦知識,還將課堂內容用普通話重新講解,並製作中英對照教材。」該職專育才扶苗計劃亦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生活輔導,組織同學參觀海洋公園、體驗舞火龍等文化活動,助力他快速適應香港的生活。
由於課程採用項目制學習,學生可接觸行業實際應用的技術和案例,確保畢業生能直接勝任工作,無須額外培訓。課程又引入低代碼工具,通過簡單指令生成代碼後再進行優化,使學生提高效率又能理解傳統編程與AI輔助編程的區別。余勃希在課程中學習小型AI應用,「這讓我在就業市場更具競爭力,因為我能更高效地利用AI優化工作,而不是完全依賴它。」他計劃畢業後投身香港資訊科技界,累積經驗後再考慮長遠發展。
就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電機工程高級文憑的北京籍學生秦子越認為,來港讀書是難得的機會。由於看好工程專業發展前景,加上父母支持,她去年毅然來港入讀IVE,其就讀的課程亦屬VPAS合資格課程。
在學期間,她曾參加成都及深圳的交流團,參觀職業學校、電力公司和跨國電子與電機產品企業,深入了解發電系統、智能製造等前沿技術。為進一步提升專業素養,她將加入香港工程師學會、工程及科技學會香港分會的學生分部,擔任IVE(青衣)校區的幹事。「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既與內地緊密相連,又接通世界各地,能為我的事業發展提供更多選擇。」

【特稿】IVE女生:實踐互動培育職業技能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在IVE近一年的學習中,秦子越感受到香港與內地教學方式的差異,「相較於內地偏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VTC的教學較注重實踐與互動。」她積極學以致用,參與多項公開比賽累積實戰經驗,曾與組員以沙子和樹脂充當引擎隔音物料,勇奪「Hong Kong Techathon+ 2025」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社會及管治」組別的本地大學學生組銅牌。

秦子越在香港學到不少專業知識,頭頭是道地介紹沙基材料更輕且易於造型,能靈活覆蓋在不同物料表面,並在陽光下快速定型,相比傳統物料更具環保優勢。她和團隊正通過結構設計和材料測試,來優化上述引擎隔音物料的效果,希望收集更多數據以達到最佳隔音性能。
IVE青衣院校工程系講師潘凱榮讚揚秦子越課業成績優異,更難能可貴的是展現出主動學習的態度。他認為非本地生最突出的優勢是動手能力強,能充分發揮創造力。
政府外判服務研輸入非技術外勞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唐文)為補充勞動力缺口,香港特區政府適度容許僱主申請輸入勞工。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昨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表示,會與勞工處了解本地勞工市場中非技術勞工的供求現狀,若確認屬勞工短缺,會研究容許於政府外判服務合約輸入勞工的執行安排,包括處理承辦商在合約中需提供的「承諾工資」與輸入勞工的工資差異,以及協調不同制度的監察機制等,確保有效運用公帑並妥善監察服務承辦商。他強調,必會在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的前提下才輸入外勞,勞工處亦會嚴格把關,嚴謹處理每宗申請。
許正宇指出,自2023年9月起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以來,截至上月底共批准輸入約7,000名清潔員及保安員,只佔全港物業管理、保安及清潔服務業中非技術工人及服務人員不足4%。
另外,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昨日回覆立法會書面質詢時表示,特區政府為方便來港短期工作者而於2022年6月推出的短期訪客計劃,截至今年3月底已惠及近3.4萬名非本地人才。
他指計劃已能滿足企業短期聘用需求,現階段無意再推出供非香港居民申請來港短期工作的新措施或計劃。
張宇人:食肆輸入外勞可避倒閉潮
對於有指部分僱主聘請外勞旨在為節省成本,令個別行業的失業率上升,飲食界立法會議員張宇人強調,外勞的工資須達到行業中位數,僱主亦需承擔外勞的醫療、培訓及住宿等費用,無助節省經營成本。他指出,飲食業及早輸入外勞除可避免出現倒閉潮,更可提升服務品質及延長營業時間。

香港餐務管理協會主席梁振華舉例指出,日前颱風「韋帕」襲港時,因外勞住公司宿舍可專車接送,部分本地員工卻無法上班,其餐廳三分之一到崗員工均為外勞,直言「沒有這批外勞支援,餐廳根本無法營業」。
教育界倡逗留兩年增議價力
(記者 姬文風)VPAS(職專畢業生留港計劃)明年將迎來首批畢業生,他們獲准在港逗留一年而不受其他條件限制,屆時可尋找及從事與其修畢課程相關專業的全職工作。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會長鄧飛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認同該計劃有助填補人才缺口,但認為一年逗留期太短,或會導致畢業生遭業界壓價的現象,他呼籲將逗留期放寬至兩年,與學士學位或更高資歷的非本地學生看齊。
「VPAS的課程並不是院校閉門造車地開辦,而是會跟業界討論確認有市場需求才會開辦的。」鄧飛指出,在這背景下,VPAS可望確切紓緩技術行業的人手短缺壓力,然而一年逗留期卻對畢業生求職的議價能力帶來隱憂,「搵工並不容易,如果學生只有一年時間,就未必有本地生同等的議價能力。」
他強調,計劃目標是要充實本港職專人才庫,如今距離首批學生畢業尚有一段時間,期望政府考慮延長首次逗留期,「跟學士學位安排(IANG)的兩年(逗留期)看齊,這樣也會公平一點。」另一方面,新學年VPAS將擴至12個技術行業、34個專業課程,他認為值得繼續探索更多合適課程納入其中。
鄧飛又提到,目前香港與內地多個技術行業的專業資歷未完全對標,「有些在內地要專業資格,香港則未必需要,反之亦然」,加上亦涉及高級文憑等副學位課程在內地認受,要更有效促進兩地職專人才互動,尚有很多技術問題需要探索處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