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中歐要積極拓展未來深化合作潛力,挖掘中歐關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圖為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法國作為主賓國,圍繞中法建交60周年打造的特色國家館。 資料圖片
●2024年12月1日,第10萬列中歐班列在重慶團結村站準備發車往德國杜伊斯堡。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靜 北京報道)經中歐雙方商定,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於7月24日訪華。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科斯塔和馮德萊恩,國務院總理李強同歐盟兩主席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國際問題專家對香港文匯報表示,中歐關係雖存在結構性矛盾和階段性挑戰,但合作仍是主流,對話空間依然存在。中歐關係不應被一時一事、一些突發因素以及第三方因素所干擾,而是要積極拓展未來深化合作潛力,挖掘中歐關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

今年是中國歐盟建交50周年,也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日前表示,作為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中歐在此時舉行領導人會晤,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他說,半個世紀以來,中歐關係歷經風雨,不斷走向成熟穩定,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係之一。中歐合作取得豐碩成果,有力支持彼此發展進步,為近20億中歐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為經濟全球化時代互利合作樹立典範。

中方願同歐方加強夥伴關係

郭嘉昆表示,中歐關係也面臨一些挑戰。歐方一些人不斷強化對華關係「三重定位」,片面誇大經貿具體問題,在烏克蘭問題上無端指責中方,給中歐關係造成不必要的干擾。他強調,中歐舉行領導人會晤,加強戰略溝通、深化對話合作不僅有利於雙方,也有利於世界。中方願同歐方共同努力,通過一次成功會晤,對外發出中歐致力於加強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開放合作的積極信號。

據歐洲理事會發布信息,此次中歐領導人會晤的重點議題是雙邊關係及全球地緣政治挑戰。此外,雙方領導人還將討論如何確保「更加平衡、互惠互利」的貿易關係,以及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綠色轉型等雙方共同關心的議題。科斯塔此前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次峰會是「一個與中國最高層接觸的機會,能夠就雙方關切的問題進行坦誠、建設性的討論」。

歐中之間近期在多個問題上產生爭端,包括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反補貼稅、在醫療器械公共採購方面限制中國企業參與等。本月18日,歐盟通過對俄羅斯的第18輪制裁方案,新增26個規避制裁的實體,其中有7個來自中國內地、3個來自中國香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在中歐建交50周年、特朗普悍然發起關稅戰背景下,第25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備受關注。相信此次會晤能總結中歐關係50年來的經驗教訓,同時對下一個50年或未來中歐關係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儘管歐方現在仍有一些抱怨,但是這些訴求都可通過後續中歐高層經貿對話等機制逐步解決」。

綠能服貿等合作潛力巨大

王義桅強調,中歐關係不應被一時一事、一些突發因素以及第三方因素所干擾,而是要積極拓展未來深化合作的潛力。比如在綠色能源方面,歐洲在可持續航油、大型貨輪等交通運輸、新能源領域具有很大優勢,可深挖合作空間;在服務貿易合作方面雙方也存在巨大合作潛力,中國擁有3億多老年人、3億多單身和4億中產消費群體,且情緒價值消費等需求旺盛,高水平消費和高質量發展為中歐提供合作潛力。

此外,中國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歐盟也在考慮加入,如果成功,可繞開雙邊投資協定的複雜性,在消費、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等領域拓展合作。「儘管面臨美國『去風險』『脫鈎斷供』等壓力,歐洲企業仍離不開中國市場,離開中國,他們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中的地位就會極大被動搖。」

歐方不要被政客「泛安全化」

王義桅表示,或許此次會晤不會有聲明等文字成果,但是後續可通過法國總統、德國總理訪華等雙邊互動,進一步鞏固夯實中歐關係。「中歐分歧應逐步通過技術層面、機制磋商解決,歐方應更多傾聽企業聲音,不要被政客『泛安全化』,並減少烏克蘭局勢、特朗普政策等第三方因素干擾。」王義桅強調,中歐更應該挖掘下一個50年中歐關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推動更高水平、制度性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