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陽光灑在宛平城牆上,斑駁的磚石間藏着歲月的印記。往來的遊客們總會在彈坑遺址前放慢腳步,有人俯身細看炮彈留下的凹痕,有人伸手輕觸城牆的裂紋,在現代都市的喧囂中,這些無聲的歷史痕跡總能讓人瞬間沉靜,與88年前的烽火歲月隔空對話。

宛平人都能講的「烽火家史」

像「守橋人」鄭福來一樣,不少土生土長的宛平人都能講出幾段帶着烽火烙印的「家史」。七十多歲的劉大爺從小在宛平城長大,幾乎每天他都會特意來到城牆下打太極鍛煉身體。談及曾經的宛平城,老人停下鍛煉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家裏老人跟我講過很多日本人侵略宛平城的故事,兵荒馬亂中討生活的老輩人們怎麼也想不到能過上現在的幸福生活。你瞅這日本侵略者留下的炮彈坑,中國發展到今天不容易啊!」

如今的宛平城,地鐵16號線直接通到家門口,步行幾分鐘就能進站;十餘條公交線路直達北京西站、五棵松等核心區,出行便利得讓居民們感慨不已。在這片曾飽受戰火蹂躪的土地上,如今的生活為居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定格彈痕 回望歷史 珍惜現在

在宛平城牆邊,剛結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志願講解活動的三年級小學生吳艾宸,手裏還攥着講解用的小卡片。她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抗戰館裏大部分展品的故事她都能講得清清楚楚。「老師說現在是和平年代,但這些殘酷的歷史不能忘。」吳艾宸說,每次看到宛平城牆上的彈坑,都覺得觸目驚心。她又指向不遠處的盧溝橋:「盧溝橋上,石獅子不僅是裝飾,更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巨變。」正因為有了這些感觸,她主動報名參加了學校的講解隊,「我想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同學聽,讓更多人意識到現在的和平來之不易,我們更要認真學習,將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盧溝橋的獅子 —— 數不清」,這句俗語早已印在河北滄州父子倆的心裏。他們來京的首站不是熱門景點,而是直奔盧溝橋歷史博物館。還沒來得及細數橋頭的石獅,父親就拉着孩子在一幅七七事變戰鬥地圖前駐足良久,「要讓孩子聆聽英雄們的故事,了解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事跡。」

暑期的盧溝橋畔,學生群體成了最亮眼的風景線。他們背着相機、捧着筆記本,在義務講解員的帶領下穿梭於石獅與城牆之間。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着歷史細節,鏡頭裏定格着彈痕與石獅的滄桑。來自北京的初中生王梓桐在留言本上寫道:「如今站在盧溝橋上回望歷史,才懂『銘記』二字,是對過去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