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郭悅盈)「中華文化節2025」節目之一《古風·今咏》昨日於沙田大會堂演奏廳上演,演出共匯聚11個本地舞團,包括香港舞蹈團、城市當代舞蹈團等專業團隊,以及星榆舞蹈團、未景之業舞蹈劇場、香港舞蹈聯會、香港舞蹈總會、曉舞蹈、雲海藝術團、美諾諦詩舞蹈工作坊等多個民間藝團。節目取材自《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木蘭辭》、《桃花源記》等中國經典文學,以現代舞蹈結合多媒體舞台技術進行演繹,由冼源、童小紅、楊雲濤、桑吉加等資深編舞共同策劃,透過當代表達方式呈現中華文化的詩意與深度。演出由香港文聯主辦,為其年度重點藝術項目之一。
今次演出圍繞七個篇章展開。序章《停格中的塑像》以城市當代舞蹈團的表演開場,結合亞里士多德《修辭學》中「道」與「情」的思辨,藉身體動靜表達哲學命題。《紅影疊境》改編自《紅樓夢》,以舞台重現太虛幻境與人物關係,回應宿命與人生無常。
《蝶夢·桃花源》以陶淵明與莊周的筆下世界為出發點,編織對理想之地的追尋。《梁祝千世情》從傳說出發,透過當代視角重新編排,探討情感與命運的關係。
《葭思·秋水伊人境》以《詩經·國風》開篇之作《秦風·蒹葭》為靈感,呈現關於距離、思念與等待的主題。《舞說木蘭》之〈旌旗獵獵〉選取花木蘭題材片段,以戰舞形式呈現人物形象及性別身份的突破。終章《古風·今咏》之〈風之遺韻〉取材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將傳統祭儀的節奏與形式轉化為舞台語言,作為全場收結。
《蝶夢·桃花源》一幕,融入了具有香港特色的影像設計。演出一開始,舞者在大屏幕前起舞,畫面中出現快節奏的人群步伐、中環高樓的天際線。畫面最終轉化為不斷閃現的數字與英文字母,呈現現代都市的節奏與虛實交錯的氛圍,為後續對「桃花源」的追尋鋪墊出現實背景。
另一章節《梁祝千世情》則採用古今對照的形式呈現。古代部分使用傳統中國樂器配樂,舞者穿着古裝演出,重現梁祝故事的經典場景;而現代部分則改以電子音樂重新編排梁祝的主旋律,舞者穿上緊身現代服飾,以現代表達方式回應傳統情感。兩個時代的角色在結尾相遇共舞,構成跨越時間的對話與連結。
謝幕時全場拍爛手掌
當晚現場座無虛席,觀眾全神貫注觀看演出。至謝幕時,全場響起熱烈掌聲,其中以《梁祝千世情》演出者登台時的歡呼聲最為明顯。觀眾林女士表示,她特別喜歡群舞的編排,對《梁祝千世情》和《舞說木蘭》的演出印象最深:「那種集體動作的整齊感,加上情節鋪排,很有張力。」
觀眾楊小姐認為,這次演出最吸引之處是可以在同一場節目中看到多個舞團相聚。「看到一個節目裏有不同的舞團,包括香港舞蹈團,感覺人才濟濟,一次性看到好多舞種,簡直是視覺盛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