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飛 立法會議員 教聯會副會長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科技革命浪潮的雙重驅動下,人才已成為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另外,《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職業教育擔負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香港也要緊隨國家步伐,繪就職業教育藍圖,儲備更多高技術人才,應對本港經濟與社會發展,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職普融通」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支點,能夠拓寬學生成長的通道,當中包括縱向貫通和橫向融通。縱向貫通是指各地推動中職、高職專科及職業本科無縫銜接,例如北京市支持高水平高校與職業院校合作培養技能人才。橫向融通是指打破「非普即職」的壁壘,推動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融合,促進各地探索職普轉換、招生管理、課程設置等新路徑。例如山東正在探索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的課程互選,廣西支持普通高中增加職業教育元素。
更新職業教育體系
隨着改革深入,內地職業教育體系將為國家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香港必須把握此契機,借鑑國家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成功經驗,全面、系統地構建一個從高中到專上、與產業緊密結合、並具備國際吸引力的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透過強化高中應用學習、優化專上教育結構,到普及AI通識教育和拓展國際化,建立一個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具體來說,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強化高中階段應用學習,以「微證書化」奠定技能基石。職業教育應從高中階段開始。目前香港的應用學習(ApL)科目雖有助學生探索職業技能,但其資歷認可和升學路徑仍不明確。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借鑒內地的「1+X」證書制度,推動ApL課程的「微證書化」。這意味着課程應與業界認可的初階技能證書掛鈎。例如,學習「西式食品製作」的學生,在完成課程後,除了獲得文憑試成績,還應能考取相關的烘焙師或食品安全證書。
推行「微證書化」帶來多重好處。首先,為學生提供具體的資歷證明,增強信心和競爭力;其次,確保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對接,提升實用性;最後,微證書可作為升讀高級文憑或應用科學大學的資歷證明,建立從高中到專上的技能學習階梯。
二,優化專上教育結構,增加高級文憑學位,提升應用科學大學地位。香港專上教育長期存在結構性失衡問題,副學士與高級文憑課程定位重疊,且偏向學術而忽視應用,導致畢業生升學和就業困難。因此,應調整專上教育結構,增加高級文憑課程比例,明確培養具專業技術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強化「產教融合」。
同時,香港應加快提升應用科學大學及職業導向本科學位的發展,支持具條件的自資院校升格為應用科學大學,這不僅是名銜提升,也是對職業專才教育的認可。應用科學大學應專注於產業融合的應用型學位課程,招生標準可更多元化,重視學生在應用學習的表現和實習經驗,為不同才能的年輕人開拓新路徑。
為專業領域注新血
三,擁抱科技浪潮,在各級職業教育中普及人工智能通識。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重塑各行各業。未來的勞動人口必須具備與AI協作的能力。因此,在各級職業教育中普及人工智能通識已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這項改革應分層次推進:在高中應用學習階段,引入AI基本概念和倫理知識,讓學生了解AI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在高級文憑和應用科學大學層面,將AI應用技能深度融入專業領域。例如,設計課程可教授AI輔助設計軟件;商業管理課程應教授AI在數據分析和市場預測的應用;工程課程應涵蓋智能製造和自動化系統的知識。目標不是培養所有學生成為AI專家,而是確保每一位VPET畢業生都能在專業領域內應用AI工具解決問題,成為能夠駕馭新質生產力的現代人才。
四,拓展國際化,打造「一帶一路」職教樞紐。國家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這為香港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香港的VPET體系擁有與國際接軌的課程標準、優良的師資和英語教學環境,具備吸引海外學生的獨特優勢。因此,香港應策略性地增加VPET課程的非本地生學額,加強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招生宣傳,並設獎學金吸引東南亞和中亞等地的優秀學生來港修讀高級文憑或應用型本科學位課程,特別是金融科技、智慧物流、創新設計、酒店管理等香港具備優勢的領域,對「一帶一路」國家極具吸引力。這些非本地生不僅能為本地院校帶來多元文化,還能培養熟悉「一帶一路」市場的國際視野技術人才。畢業後,他們無論留港發展還是回國工作,都將成為促進香港與「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鞏固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