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的廢墟上,攝氏40多度的高溫炙烤着大地,腳下是隨時可能發生的餘震⋯⋯香港特區救援隊隊員、救護隊目何雄耀和隊友們爭分奪秒地在瓦礫間搜尋生命跡象。「頂住啊!」「加油!仲有真係小小啫」——隊友們互相打氣的呼喊聲,成為何雄耀此次緬甸地震救援行動中最深刻的記憶。這不僅是一場與災難的搏鬥,更讓他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就是力量」的真諦。而無論是救援過程中當地居民的暖心聲援,還是離別時居民眼裡的淚光,都深深烙印在這位香港救護員的心中。◆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

(香港文匯報記者裴亦菲 攝)
(受訪者供圖)

2025年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7.9級強烈地震,造成嚴重傷亡。香港特區政府迅速組織一支51人的救援隊前往災區,其中包括40名消防處人員。地震發生當日下午三時許,何雄耀就接到任務,通知有機會前往緬甸參與救援。「當時好突然,但屋企人都接受,叫我自己小心啲。」他回憶道。夜晚七時許,何雄耀收到電話前往九龍灣消防局,參與商討去緬甸行動的細節。

(受訪者供圖)

何雄耀曾入選2023年特區政府支援土耳其地震的救援隊,但因作為第二小隊當時未有出發,這次終於有機會實踐訓練所學,儘管家人難免擔心,但對他專業能力的信任讓他得以全心投入救援工作。「雖然地震冇人想,但能幫助當地人,我好珍惜呢次機會。」

(受訪者供圖)

高溫下的救援:與時間賽跑

地震翌日晚,救援隊從仰光機場落地後,需前往600多公里外的曼德勒市。由於道路損毀嚴重,加上夜間宵禁,車程耗時長達30多小時。「我哋坐車坐咗三十幾個鐘,道路難行,速度好慢。」何雄耀描述。抵達後,救援隊立即設立基地,並與中國救援隊等國際隊伍協作,分組進入災區搜救。

緬甸的酷熱天氣是另一大挑戰。當地氣溫高達攝氏40度,救援隊需隨身攜帶5至10公斤的醫療裝備,徒步穿梭於倒塌的建築中。「隨身攜帶嘅係一啲維持呼吸、或者傷口處理嘅工具,包括繃帶、鉸剪、生理鹽水等。」何雄耀提到,團隊設置了休息區,確保隊員體力恢復後繼續工作。

(受訪者供圖)
(受訪者供圖)

餘震中的危險:迅速撤離保安全

救援過程中,餘震頻繁,何雄耀和隊員多次遭遇險情。「進行拯救時突然發生餘震,我哋即刻撤離,等震停再返去。」他坦言,餘震難以預測,但團隊有監測器可提前預警,保障了搜救隊員的安全。

儘管環境艱苦,當地居民的熱情讓何雄耀印象深刻。「佢哋不斷幫我哋買水、提供食物,好感激我哋山長水遠嚟幫忙。」何雄耀提到,尤其是一群十幾歲的高中生義工,主動協助翻譯,成為救援的重要橋樑。最令他難忘的是離別時,當地居民含淚送行,令他都不免動容,也倍感溫暖。

(受訪者供圖)

面對災區的慘狀,何雄耀坦言在香港很少接觸如此嚴重的遇難者情況。被問及面對遇難者時的心理建設,何雄耀說:「我哋本住幫助佢哋家人嘅心,即使救唔到人,都要令遺體完整返到親人面前。」返港後,消防處也提供了專門的心理輔導,幫助隊員調整狀態。

回顧這次救援,何雄耀最大的得着是團隊合作的力量。「單靠救護員或消防員都做唔到所有事,譬如救護員未必係好專業去處理爆破等問題,所以呢方面消防佢哋都會好幫手,大家互相合作先能幫助市民。」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