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多元可靠的金融服務一直為內地企業「出海」提供強大支持。投資推廣署總裁(商務及專業服務)謝宇文、海問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劉洋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香港近年透過新股集資及金融科技等服務助力內地企業「出海」,成功例子接踵而來,相信隨着穩定幣發牌制度落實,將進一步降低內企「出海」衍生的跨境支付成本和風險,也為香港的金融、法律等專業服務產業帶來新機遇。
分散風險也是「出海」重要動機
謝宇文表示,在美國發起關稅戰及地緣政治不穩下,內地企業「出海」除了希望拓展市場,分散風險也是重要動機。例如,作為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生產商的內地企業寧德時代今年5月成功在港集資410億元,成為過去幾年全球最大新股集資,所得款項大部分用於推進其匈牙利項目,在當地生產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供應歐洲車企等海外客戶,這就是內地大企業利用香港融資和法律的服務「出海」的成功例子。
謝宇文續指,香港近年在發展金融科技領域的表現亦甚突出,尤其在虛擬貨幣方面,自2018年以來,證監會建立了健全的監管框架,向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放牌照,認可了亞洲首批虛擬資產現貨交易所買賣基金(虛擬資產現貨ETF)等機構級產品,相信隨着《穩定幣條例》將於8月1日生效,將進一步提升香港以金融科技服務內地企業「出海」的競爭力。
穩定幣有利打破商貿壁壘
劉洋表示,據了解,京東集團旗下金融科技公司期望能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以降低跨境電商的匯率風險,讓其電商服務有需要時可以透過穩定幣業務,繞過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既能降低跨境支付成本,也有利打破商貿壁壘,對要「出海」的內地企業至關重要。
談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帶來的協同效應,劉洋表示,國家早前出台政策,允許在港上市的大灣區企業,可到深圳證券交易所二次上市,讓兩地資本市場相輔相成,既為企業「出海」創造新的融資渠道,而海外企業亦可透過香港進入內地市場,實現雙向聯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