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征

前兩年開始流行豎屏劇,但是因為收費,我就沒看過。倒不是適應不了內容付費,更多原因可能來自於一種傳統的價值觀,即,錢是要花給那些耗費了大量時間,而後精雕細刻出來的作品,它要麼以思想見長、要麼在形式上完美,或者在態度上誠懇。無論如何,需要付費的內容絕不是這類粗製濫造,連一個專業演員都找不到的小作坊出品。

況且,只要看半分鐘,你就會對它之後的內容了然於胸。無非是各種恩愛情仇均被無限放大,然後再刻意製造各種矛盾,以達到愛憎分明的效果。現代社會以注重細節的專業主義傳統在這些劇當中是不存在的。因而,也就不存在什麼人物的猶豫、模稜兩可的性格、錯失的良機、悔恨的情緒,這些在傳統影視劇當中推動劇情發展的必備要素,到了豎屏劇這裏一概全無,或者頂多出現在前情提要當中,被一筆帶過。可以說,豎屏劇簡單刻板到可怕。

可它們很受歡迎,被稱作大爽劇。某次我和一位業內人聊天,說起此事,他說這樣的劇一部就能賺百萬千萬,而它們的成本只有幾萬到幾十萬。時長通常不到60分鐘,卻被分成七八十集,一集不到一分鐘,中間有無數個高潮。且,幾乎每一次短暫的高潮都以主角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這讓我想起前幾年的宮鬥劇《延禧攻略》,那部劇當中的女主角就是一個所向披靡的角色,在一個爾虞我詐的宮廷環境,她完全不忍耐,卻每每遇事都能化險為夷,有如神助。那部劇也是風靡大江南北。

這些劇都有一個特點,它們從來不必思考正義與否,不思考各種條件下有可能出現的變化,也不再關注日常和平靜的生活。一切都以主人公的第一視角展開,且這主人公立刻就被賦予了正義的、有仇必報的、愛憎分明的性格。他只做一件事,就是破壞。但沒有人反對,因為在他對立面的都是壞人。

現在,這個市場很大。類似於紅果免費短劇這樣的App是專門上線這些劇的。在這些App當中,不必花錢,就可以看完整的一部劇。我後來看了幾部,馬上就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我曾經幻想過自己有一個聚寶盆,也曾經想像過世界末日的時候,只有我預先知道,我還會為我的設想編織各種細節,以確保我能夠舒適地在末日生活。然後,我還曾經幻想過自己擁有一個貼滿紙幣的房屋,需要時就去扯兩張百元大鈔。當然,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即便擁有滿屋子的錢,我的消費理念依然是一二百元。我猜,我不是唯一一個這樣幻想過的孩子。

這些短劇呼應了童年的幻想。而它們的理想主義統一建立在一種與現實和物質的對抗之上。或者說,理想主義本身就是某種空想主義。有意思的是,只要你學過一點敘事學,看過俄國學者普洛普的《故事形態學》,就會發現,民間故事從來都是大眾的,它們自古就只有那麼有限的幾種模式,通過設定具體角色,並為這些角色賦予功能,以達到滿足慾望的目的。而這些故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僅限於已知的民俗,在每一個不同的時代,它們都存在,只不過卻是以變體的方式存在。豎屏劇就是這樣的變體之一。它與民俗故事的內容如此一致,就好像我們都回到小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