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恩融長年投身社會公益項目,遠超出市民大眾對於一般學者或建築師的既定印象。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學生義工們在搬運橋架。 受訪者供圖
●吳恩融發起的「一專一村」團隊,2014年在四川地震災區調研。 受訪者供圖
●毛寺村無止橋,建於2005年夏。 受訪者供圖
●「一專一村」計劃位於四川光明村的抗震夯土示範房屋。受訪者供圖
●「一專一村」計劃位於雲南打黑新村的抗震夯土公房。受訪者供圖
●無止橋發起人吳恩融。 受訪者供圖

建築學教授組織學生援窮鄉 廿載修橋建屋改善逾8萬人生活

在偏遠的農村,一條河流,會構成地理的阻隔:孩童要到對岸上學,就要冒險走過獨木橋;老人患了重病,更是難以求醫。有時遇到大水,這些簡陋的獨木橋一沖便散,村落變孤島。於是,香港一名熱血的建築學教授決定要善用自身的專業,在內地的窮鄉僻壤開展建橋計劃,起動一群又一群學生到有需要的地方搭建「無止橋」,又傳授安全兼便宜的建屋技術。20年間,「無止橋」改善了8萬人的生活,其中一個村民的眼淚,令教授明白,原來建成一座橋,改變的不只是交通,更是很多個家庭的命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於2005年起推動「良橋助學夢成真」計劃,率領學生於甘肅省毛寺村興建安全又環保的橋樑。該項目獲得極大回響,於是2007年正式成立「無止橋慈善基金」,至今已興建逾55條人行便橋、超過200個生土農房。由於計劃源起自毛寺村,與廣東話「無止」同音,取其永續(sustainability)發展之意。

「最初我是通過希望小學計劃走進內地,過程發現,一旦水漲,即使起好學校孩子都無法上學,於是開始了無止橋的工作。」吳恩融永遠無法忘記,2009年間在雲南興建的無止橋完工後,村民們過來道謝的一幕,「其中一位太太喊得很淒涼,她問我們:『為何現在才來?我的兒子去年被水沖走了』。」

下而上創成例 上而下建更多

很多時,有捐錢建橋的善長會問吳恩融:「這條橋建好後,有幾多人用?」他的回答是:「有一個人用已很足夠,救到一個人就很值得。到底生命的價值該如何衡量?如果那是你的子女呢?通常他們最後都能明白的。」正因如此,有大量機構和單位支持無止橋項目,內地部門也參考其做法去興建便橋,「他們投放更多,建成的就不止幾十條,而是數以千條橋了。」

發起「一專一村」 普及抗震土房

2014年,雲南魯甸縣發生地震,逾600人喪生,數以十萬間房屋倒塌或受損,大部分是當地傳統的夯土農宅。吳恩融有份發起的農村可持續發展支援計劃「一專一村」,到當地開展災後重建示範項目。「當時村民不再相信原來的(夯土建築)技術,認為只有鋼筋水泥好。」

他解釋,災後重建有「政府提供資源」和「村民自發重建」兩大方法,前者較適用於就近城市的村落,但對偏遠地區而言,建築材料難以運輸,較適合以「本土技術、本土材料、本土人工」的策略去解決問題。於是,團隊用科學方法改良傳統夯土建造,「其實這方法本身環保成分很高,材料免費、保溫能力很好,但地震或下雨時易出問題,所以我們在結構和材料方面下工夫,例如會化驗了解成分,再『加加減減』,將其調教成能用的材料。」他們還會進行震台實驗,確保建築穩固。

2015年,他們終於建成第一棟抗震夯土示範農宅,「當時村民嫌棄這是『土炮貨』,更有人用磚頭掟示範農宅,結果是磚頭爛了。」後來該區再次發生地震,「隔籬間屋爛了,我們那間無爛,於是村民開始接受。」

傳授建設技術 助村子永續發展

「一專一村」項目多年來獲獎無數,團隊於2017年奪得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世界建築節建築大獎,今年3月又勇奪WAN Awards 2024人道主義項目金獎。評審讚揚項目展示了對材料深思熟慮的使用,具備功能用途,而且通過其美學設計為社區作出貢獻。

「很多人以為建築就是畫則、起屋,其實建築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質素,有助解決社會問題。」不論是「無止橋」還是「一專一村」,吳恩融均強調要讓村民學會自行修橋、建屋,「橋一定要村民自己起,如此他們才懂得修理,成本效益較高。而且他們自行興建家園,就絕對不會偷工減料,同時也減輕政府負擔。」

「『一專一村』還組織過一支全女班施工隊,可彌補本地工匠不足的問題,還能充分發揮婦女的積極性和才能,提高其收入和自信心。」近年,項目也着力關注老人問題,「建一個讓數名長者聚居的地方,彼此照顧之餘,還有民宿、農家樂等設施,讓他們能賺少少錢,幫忙解決老人村問題。」

談到長年投身鄉郊地區義務建設,吳恩融坦言是吃力不討好,「我們起橋賺不到錢,還要花錢,用時間幫長者起屋出不到論文,又無助升職,有時還要捱罵。」但那怕只有一人受助,對他來說都是值得的。身為大學學者,他從來不蹲在象牙塔內,而是走入農村,以橋與屋,成就村民安居樂業的平凡生活。

「壞學生」赴英半工讀 「師生互窒」催逼自學

吳恩融在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建築學博士學位,目前是中大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早前更榮獲國際城市氣候協會(IAUC)的「盧克·霍華德獎」,是首位獲此殊榮的建築設計師兼香港學者。在眾多學術頭銜、榮譽背後,誰都估不到他曾做過清潔工、在快餐食打工,出身自Band 5學校,更自認是學校「曳中之曳」的學生,專門撩是鬥非、罰企是家常便飯。

「我以前在『Band 5』學校讀書,多年後返校,校長告訴我『現在學校變成Band 3了』,其實他沒有跟我說明,原來是全港改制,Banding從5個減少至3個。」回想起少年輕狂的時代,堂堂大學學者向記者透露:「上堂之餘就係去打交,走去揼隔籬中學的學生,所以校長好記得我,罰企很多時都有我份。」

堂上切磋 下課切雞 早起打蠟

直至中學畢業後到英國大學攻讀建築,當地的學習環境令他逐漸轉變,「上堂我最愛質問老師:『係咩,你又知?』香港老師一聽到(駁嘴)就叫你出去罰企,但外國老師會反問你:『你又知我唔知?不如你出來講吓啦。』兼且講完還要應付其他同學進一步提問,到他們反過來質問你:『係咩,你又知?』由於自己都要『有料』先可以繼續窒老師,所以每次上堂前都會多睇兩本書,充實自己」,漸漸讓他培養出備課及自主學習的態度。

吳恩融以半工讀形式在英國留學,「朝早做清潔工人,打蠟、倒完垃圾就返學,放學之後去快餐店切雞,夜晚做功課到兩三點,睡到六點又起身去打蠟。」別人看來相當刻苦的學習生活,小伙子卻不以為然,「比起我父親那個年代,做完之後都未必有飯食,我返完工還有盒雞食,所以『濕濕碎』啦。」

睹學者做過保潔 女工打趣:阿仔有希望

當清潔工的經歷,讓他練就了打蠟本領,「部打蠟機很難控制,而我慣用最大部那款。」學成回港工作後,某天他看到一名清潔女工正在走廊打蠟,「我一看到部打蠟機就手癢,於是開口想要借來玩玩,她還提醒我,打蠟機不好控制。」到看見他單手亦能駕馭自如,清潔女工才知道眼前這位學者原來是「行家」,令她很受鼓舞,打趣地說:「看來我個仔有希望啦!」

建築應以人為本 專業為改善生活

吳恩融長年積極投身社會公益項目,遠遠超出市民大眾對於一般「學者」或「建築師」的既定印象,「作為一個學者,學這麼多到底what for(為了什麼)?如果能幫到人生活上的一點東西,這就是what for(的答案)吧。」

前校長沈祖堯力撐 不忘講笑「難升職」

憑着這個信念,吳恩融多年來從事「無止橋」及「一專一村」等公益工作,在社會上贏盡掌聲,但對其個人晉升而言,卻未必有好處。中大前校長沈祖堯曾經常開他玩笑,說他起橋無助升職,勸他不如多寫論文爭取表現,「當然他只是講笑,實際上他非常支持我去做,也對我很好,所以事實上我又不是(升不了職)的。」

學術界功利化 下一代熱血何處灑

話雖如此,這番玩笑某程度反映了一種學術界現象,「香港學術界最大的問題就是功利化、追名逐利,更多是關心出論文、拿資助、爭取升職。我當年沒有這麼慘,一入職幾乎就做一世,但這一代確實面對很大的挑戰,因為現在說的是六年『up or out』(升遷或離開),他們都需要『求生』。」尤其近年香港日益重視科研應用,或令有關情況進一步加劇。

「所謂應用就包含發明能否賺錢的意思,這是十分西方、或是美國派的想法。以往學界比較關心社會需要,但現在偏向功利化,做個研究都要說明能產生或節省多少錢。」吳恩融感嘆下一代的熱血學者,面對的處境恐怕會比他那一代更加複雜。

相比起當學者,吳恩融認為年輕一代的建築師發展相對樂觀,「有別以往傾向形象化,即是覺得建築物夠靚、夠貴就可以,近年整個建築界都更追求人性化的設計。」他覺得這是很好的發展趨勢,有利年輕一代建築師繼續關心社會大眾所需。

預警氣溫急變 設計禦寒建築

在參與大量建築相關的社會公益服務的同時,吳恩融也積極開展多項科研工作,以科學方法改善市民生活。2018年起,他獲得研資局研究影響基金資助,開展「在未來的氣候變化下,增強極端低溫天氣對老年人健康影響的應變能力」項目,探討氣候變化、建築環境和老年人口生活的相互關係。

吳恩融介紹,項目開始時主要研究方向是針對酷熱天氣,「但過程中,漸漸有數據顯示,寒冷天氣帶來的麻煩可能更大。」在整合數據期間,其團隊發現短時間氣溫急變的情況日增,同時溫差變化也愈來愈大,早前在日本講學,東京都天氣在一日之內降溫足足20度。」

溫差突然超出6度會「傷身」

就在不久之前,香港就經歷過相似的極端天氣。今年3月28日,天文台錄得最高氣溫攝氏29.4度,翌日急跌,最高氣溫只有攝氏19.3度,最低更只錄得13.7度,兩天之間的上下限溫差超過15度。 「目前天文台會在12度或以下發出寒冷天氣警告,但我們發現,如果突然間由20度急跌到13度。就算不在寒冷天氣警告的範圍之內,人體也不喜歡這種氣溫突變,更有機會對生命構成威脅,尤其是老人家。」

為此,團隊與天文台、醫管局、社福單位及相關政府單位合作,「首先要為這類極端天氣變化設立警示,例如一旦出現短時間內有6度以上的溫差變化時,就要提早警示,讓長者和相關社福單位有時間準備和跟進。」相關單位亦可預早針對極端天氣制訂計劃,以在日後提供更適切支援。

項目同時會提出針對極端天氣的城市規劃和設計指引,吳恩融分享了其最新發現,就是玻璃窗的設計會對室內氣溫帶來影響,「如果間屋有很大的玻璃窗,但設計不好,就無法起到緩衝作用,戶外轉冷,室內都會冷得很快。」熱天時,除了應做好通風遮陽外,吳恩融指單位大小都要適中,「長者就算一個人住,都應該盡量住有兩個空間的單位,一個客廳,一個睡房,遇上熱天時可以到睡房開冷氣,提高效益,而且有兩個空間時,大多數情況總有一個空間不是向西,如此就有緩衝位避一避。」

團隊會積極推廣有關發現,以應對極端天氣對長者的健康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