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屆鏈博會期間,香港工商界以空前規模組團北上參會,並首次在內地舉辦內地—香港商會聯席會議,這一機制創新,不僅標誌着兩地經貿合作機制邁入新階段,還凸顯香港在雙循環格局中的戰略支點作用升級,更預示其正在完成從「超級聯繫人」向「超級增值人」的角色蛻變。
助內地企業建全球資金池
傳統認知中的「超級聯繫人」角色正在升級。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觀察到,鏈博會匯聚超百國企業,為香港提供了「一站式對接全球資源」的獨特場景。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組織70餘家涵蓋諸多領域的會員企業參展,正是看中展會平台在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中的資源整合能力。這種轉變折射出香港正從單純的中介橋樑,轉向深度參與產業鏈重構的「超級增值人」。
在科技創新領域,香港與內地的協同呈現新維度。香港依託五所世界百強大學的科研矩陣,與內地產業體系形成「研發—轉化—出海」閉環,這種模式已在低空經濟等領域形成示範效應:川渝技術成果經香港對接國際標準,再通過大灣區供應鏈輻射全球。這種協同更延伸至制度層面,離岸人民幣中心與財資管理優勢,正在幫助內地企業構建全球化資金池。
青年科創培育成新增長極
青年創業生態的培育成為新增長極。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將大灣區比作「青年超級跑道」,強調香港需將區位優勢轉化為青年發展的「組合跳板」。這種轉化在標準互認、數據互通等軟性基建層面已有突破,北部都會區與深圳的口岸智能化升級,正在構建「1小時生活圈」,為科創青年鋪就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快速通道。
數據印證轉型實效。商務部部長王文濤17日在發布會上介紹,2024年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貨物進口佔全球總進口約13.3%,與美國(13.6%)僅差0.3個百分點,中國是幾乎和美國相當的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其中,香港在進口市場中貢獻的力量不容小覷,2024年全年香港商品進口貨值為4.92萬億港元,同比上升6%。商品整體出口貨值為4.54萬億港元,同比上升8.7%。
可見,香港作為全球重要的自由貿易港和國際貿易中心,可以承擔起外國商品進入中國內地的橋樑作用,利用其物流效率高、成本低的特點,發揮獨一無二的轉口優勢。在美國亂揮「關稅大棒」、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香港的緩衝樞紐作用更加突出。
站在「十四五」收官節點,香港正以多維定位重塑其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價值坐標。當鏈博會的全球資源網絡與制度型開放優勢深度耦合,香港展現出的已不僅是連接內外的通道功能,更是驅動產業鏈升級的「價值創造引擎」。在「不出海就出局」的時代,香港要做的不僅是幫企業走出去,更要讓中國品牌在全球價值鏈中站穩腳跟。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朱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