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與轉型有較大關係 藝術娛樂等行業失業率跌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昨日發表最新就業數據,本港今年4月至6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3.5%,與3月至5月相同,期內就業不足率亦維持1.4%不變水平。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香港不同行業正在轉型,相關失業率升降趨勢會有差別。失業率下跌主要見於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業,以及專業及商用服務業(不包括清潔及同類活動)等;失業率上升則主要見於建造業和餐飲服務業,前者由6.3%升至6.8%;後者則由5.7%升至6%。有餐飲業指出,該行失業率上升與行業轉型有較大關係,引入外勞並非主因。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統計處數字顯示,本港總就業人數由3月至5月的366.5萬人跌至4月至6月的365.7萬人,減少約7,400人。同期間有13.6萬人失業,與之前相若;就業不足者則減少約1,000人至52,600人。
經濟續擴張料為勞工市場提供支持
展望未來,孫玉菡指失業率的走勢將取決於整體經濟表現,應屆畢業生和離校人士在夏季期間投入勞工市場,或會影響整體就業情況,「不過,香港經濟繼續擴張,應會為勞工市場提供支持。」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指出,有工人控訴輸入外勞後被壓價、被解僱及出現求職困難,促請特區政府因應行業失業情況,考慮調整甚至即時凍結並削減相關行業輸入外勞。
餐飲業稱難吸引年輕人入行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指出,餐飲業在多個渠道無法聘請足夠本地員工的情況下才會申請引入外勞。他表示,業界於新冠疫情前已欠缺兩三萬人手,尤其是樓面服務員及清潔工,管理人員甚至要到前線幫忙。疫下雖有不少食肆結業,但退休、轉行或移居外地等因素令業界人手至今依然不足,直接令服務質素下降,不時收到食客投訴,部分涉及前線員工的態度問題,「要一個人身兼兩三個人的工作量,的確不是每名員工都能做到笑臉迎人。」
他指出,雖然業界不斷尋求方法以緩解人手短缺,但要吸引年輕人入行並不容易,「始終餐飲業並非年輕人首選,科技、網絡相關或金融等行業才是。」業界亦希望透過人工智能、機械與電子方式以減少對人手的依賴,例如廚房的自動炒菜機及傳菜機等,但餐飲是以人為本的服務性行業,不能完全以AI或機械取代,而特區政府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業界解決了人手問題。
從僱主角度而言,連同給予外勞的福利等,聘請外勞的整體成本不會比本地勞工低,且他們來港後亦需時適應,而本地僱員與外勞亦是互補關係,「例如有中式酒樓老闆反映,因擺酒席工作時間較長,部分本地僱員不願意做,外勞則可在工作安排上更具彈性,令老闆可接酒席生意。且即使聘請了外勞,仍需要大量本地臨時工。」
盼更多女性及長者重返職場
對於有僱主聘請外勞後裁掉本地員工,黃家和相信大部分僱主都會守法,勞工處亦有巡查及舉報機制以保障本地勞工就業,本地工人無須太擔心。展望將來,他建議特區政府想辦法讓更多女性及年長者重返職場。
根據勞工處截至上月的數據顯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下共有9,980宗申請獲批,涉及67,350名輸入勞工,侍應生、初級廚師及廚師屬人數最多的3個職位類別,合計已逾2.4萬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