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實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面臨貿易政策轉變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進一步挑戰,復甦乏力。在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遭受衝擊,外部環境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明顯上升的高壓背景下,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含金量頗高的答卷——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3%,延續一季度「穩中向好」的態勢,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依舊領先。疾風知勁草,上半年經濟表現來之不易,更彰顯中國經濟「穩」的基石牢固、「進」的勢能強勁、「新」的動能蓄勢。面向下半年,鞏固回升基礎的同時,中國更需精準把握中長期結構性機遇,加快釋放新質生產力潛力,深化高水平開放與改革,在挑戰中開新局,於變局中育新機,繼續推動經濟邁向更加可持續、更加高質量的發展軌道。

中國經濟「穩」的底盤並未動搖,上半年GDP增速高於IMF對同期全球經濟的預測,二季度GDP環比亦保持1.1%的溫和擴張。更值得關注的是,調查失業率穩定於5.0%~5.4%區間,物價低位回升,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儲穩定在3.2萬億美元以上。這些指標共同說明,在外部高壓與內部調整並行的環境下,中國經濟仍守住了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穩」的主基調,為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動能助平穩應對經濟周期

「進」的勢能首先體現在產業結構重塑。上半年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5.3%和5.5%,其中裝備製造業與高技術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2%和9.5%,把規模以上工業整體增速拉升至6.4%。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組件、工業機器人與3D打印設備產量均保持了高速增長,不僅顯示出技術密集型領域的擴張勢頭,也為出口提供了新的競爭優勢。

服務業同樣迸發活力,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攀升11.1%,商務活動指數穩居55%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近10%,正成為工業與服務業耦合升級的關鍵牽引力。

與此同時,綠色轉型步伐明顯加快,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逾30%,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產量增長53.3%。

隨着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強化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有望在更廣範圍實現規模化應用,助力中國經濟平穩度過全球潛在增長下滑的階段性挑戰。

消費與投資良性共振

需求側的「暖意」離不開一攬子擴內需政策。在消費端,「以舊換新」與耐用消費補貼顯著提振家電、通訊設備、汽車等大宗需求——上半年家電和音像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傢具類零售額均實現20%以上的高速增長。網上零售額增速8.5%,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零售總額比重為24.9%,服務零售額增長5.3%。春節、五一、端午三個節日外出人數創新高,文體、交通等服務消費保持兩位數增長,假日經濟拉動作用進一步凸顯。從「三駕馬車」貢獻率看,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高達52%,繼續扮演「壓艙石」的角色。

投資方面,扣除相關物價影響後,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速5.3%,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7.5%,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8.6%,信息服務業和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投資分別大幅上升37.4%和26.3%,彰顯企業對中長期技術升級與市場前景的信心。

超長期特別國債與專項債發行節奏前置,資金精準投向交通物流、能源保供、城市更新與民生「補短板」,在兼顧短期托底與長期布局的目標下,中國實體經濟的中長期資本形成能力正被系統性激活。配合貨幣政策適度寬鬆、結構性工具精準滴灌,新一輪投資與消費的良性共振已初見成效。

在外需疲軟背景下,中國經濟上半年7.2%的出口增速格外亮眼。其中機電產品出口佔比六成,同比增9.5%;民營企業出口佔比升至57%。對「一帶一路」市場進出口同比增長了4.7%,佔外貿整體比重達到51.8%,「朋友圈」拓寬有效對沖了歐美市場波動。上半年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貢獻率達31.2%,成為支撐GDP 5.3%增速的重要力量。

就業、收入與物價三大民生指標亦延續向好。上半年城鎮調查失業率比一季度下降0.1個百分點,居民收入實現與經濟增長同步,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核心CPI連續三月回升,6月同比0.7%的增幅為14個月來最高,顯示需求修復對價格底部已形成托舉。「就業好、收入增、物價穩」既保證了消費的後勁,也通過穩定預期形成中國經濟運行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