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善恆 華坊諮詢評估董事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可持續性」已成為全球很多企業組織的跨國認知,不管是因應政府法規,還是為了自身發展,都逐漸由「選修」變成「必修」課題。而傳媒對藝人不當行為的披露與ESG評級對企業組織的影響,有着相似的效果。藝人界時有醜聞曝光,從感情出軌等個人問題,到性騷擾、暴力事件、毒品交易及商業犯罪等嚴重案件,不一而足。
藝人形象與企業經營具關連性
從藝人的個人操守行為到企業的經營管治,不難發現,藝人界與商業界有着相似的危機風險處理模式。一旦醜聞爆發,不僅涉事者形象受損,相關品牌企業也難逃池魚之殃,甚至波及合作夥伴,形成「一損俱損」的連鎖效應。不少品牌近年在聘用代言人時,開始小心翼翼,正是為避免品牌形象因藝人私德問題而蒙受損害。這種現象與企業在投資決策時會考慮ESG/可持續表現如出一轍,都強調企業或個人品牌負有社會責任,避免對公眾及環境造成傷害。
當然,如何在尊重藝人私隱或企業商業秘密與維護公眾利益之間取得平衡,一直是倡議反思及改善時的最大難題之一。雖然困難,但這種「藝人ESG」評級並非沒有意義,若能透過傳媒或獨立機構建立這樣的評分機制,將有助於提高藝人界的自律性,亦能幫助消費者和廣告企業更立體地欣賞屬意藝人,判斷其是否符合所委託品牌、產品服務所想傳達的訊息,從而減少形象錯判或合作風險。
企業須對社會和公眾產生影響負責
法國名著《小王子》中的經典名言:「你要對你所馴養的一切負責到底」。企業必須為消費者、社區及環境負責;藝人同樣也須對追隨自己的粉絲和合作企業或品牌委託負責。企業承受經營壓力換取成功回報,所以須對社會和公眾會產生的影響負責;藝人透過自身演藝事業獲取豐厚報酬,所以同樣也須對社會和公眾會帶來的影響負責。
事實證明,大部分成功的企業都是因為有持續穩定的表現而獲得客戶的忠誠度及惠顧,而有成就的藝人也是憑藉持續進步、專業的表現贏得媒體粉絲的讚譽捧場。這並非單純的道德高調,而是實實在在的經營風險管理之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