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製圖(設計:何雨洋)

(香港文匯報記者蔡學怡、李芷珊、蕭景源)202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昨日放榜,今屆共誕生16名於所有主修科及3個或以上選修科考取最高等級的「狀元」,人數創歷史新高,分別來自14間中學。這些頂尖學子的背景故事凸顯香港青年人才豐富的面貌:其中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的王海博3歲從內地來港,他因興趣額外自修經濟科共獲得8個5**,榮膺歷屆DSE以來第二名「終極狀元」;拔萃女書院的黃穎妍獲得絕佳成績,原來其父親亦是30多年前香港的會考十優「狀元」,展示難得的「狀元」傳承;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的王苑廷則是在港出生、居於深圳的跨境學生,其父母均為內地人但一直對香港教育投以信心一票,讓她自幼稚園起每天跨境來港上課,其傑出成績更是兩地共育新一代的典範。

終極狀元王海博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王海博於中英數3個核心科,物理、化學、生物及經濟,以及數學延伸單元均獲5**,加上公民科達標成為DSE的「終極狀元」。昨日他在學校領取成績單後受訪分享,自己3歲起接受香港教育體系培養,其父親任職工程師,母親曾為教師,他計劃留港攻讀醫科,志願是成為醫生,認為「香港醫療人手短缺,希望以此回饋社會」,但亦同時希望保持多元發展,所以特別在正常學校課堂外自修經濟。由於修讀科目比一般人多,王海博致力制定計劃平衡分配各科學習,堅持多做真題、整理錯題並鞏固知識,累時以聽歌放鬆,家庭的支持與老師的指導亦是重要助力,「學習沒有捷徑,真要靠努力。」

學習無捷徑 計劃與努力不可缺

除醫學外,王海博對兼職導遊亦有興趣,源於以前參與過倫敦交流團啟發,他提到喜愛《春江花月夜》及張愛玲等文學作品,認為其中語句文筆優美細膩,深受打動。作為「狀元」,他談及疫情網課對學習的衝擊,該學習模式雖能節省通勤時間,便於自主學習,但也削弱校園社交體驗,「中一至中三缺乏實體互動,難與同學建立深厚連結」,為彌補不足,他主動創建數學討論群組,與同學線上研習。

女拔的黃穎妍則獲6科5**及數學延伸5**,是今屆DSE「超級狀元」之一。昨日她回校領取成績單時其父黃偉強也成為焦點,因他曾為1992年香港中五會考的十優「狀元」,現從事互聯網行業工作,黃媽媽則從事律師行業,主要負責煮食物支持女兒。

超級狀元黃穎妍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特別注重減壓 問老師問AI

黃穎妍昨日笑言,小一至中六未曾考過全級第一,對於成為「超級狀元」十分驚訝。黃偉強則稱讚女兒從小十分獨立,並不需要父母擔心,故未曾為女兒分享自身考試經歷,「我經常問她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但她都不會問我;而她問我問題時,我很多時都要找DeepSeek、ChatGPT 幫手。」在備試期間,穎妍特別注重減壓,「因為讀書沒有可能一直緊繃、整天都在讀書,所以我會煲劇、聽歌、打遊戲,還有找朋友聊聊天。」雖然中學階段遇上疫情停課,改為網上學習,但她認為這反而節省交通時間,遇到問題透過電郵向老師請教,或者使用人工智能尋求答案,直言並沒有影響學習進度。

●女拔狀元黃穎妍父親黃偉強本身亦是1992年會考十優狀元。 資料圖片

交通時間看新聞兼紓壓

王苑廷是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相隔10年再次出現的DSE女狀元,她是在港出生的「雙非」,現居於深圳羅湖,因父母信任香港教育制度,自幼稚園起,每天穿梭兩地上課,每程花40多分鐘交通時間,但她認為不太影響學習,自己亦會藉機多看新聞報道,「跨境上下課變相是一種運動,可以紓壓。」

狀元王苑廷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有意入讀中大醫學院的她又說,希望將來成為醫生在港執業幫助香港市民,「生命的意義在於影響生命,如果我成為醫生,可以服務社會上的人,亦都賦予我人生更大的意義。」

四分一「狀元」擬負笈 多冀學成返港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千尋、蔡學怡、李芷珊)今年16名「狀元」之中,僅4人打算負笈海外大學,其餘大多數傾向留港升學。聖保羅男女中學的黃嘉揚對物理學特別感興趣,他昨日受訪時分享指,原先有意申請到美國大學,但因美方收緊學生簽證政策,正有意轉赴英國劍橋大學修讀自然科學。不過他強調,香港是其「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海外升學目的在於拓展學術視野與見聞,無移居外地的打算,未來希望返港發展。

聖保羅男女中學的龔炘朗亦有意到劍橋修讀經濟學,期望未來返港從事政策研究相關工作。他特別關注國際經濟發展,認為應以宏觀視角看待全球經濟,注重共同進步,「例如中國幫助不富裕的國家建設基礎設施,如果全世界的國家都有這種心態,就能共同進步。」

修經濟學環保 冀全球同進步

香港真光中學迎來首名DSE「狀元」,馮乙翹計劃申請獎學金,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修讀環保、可持續發展與經濟學課程,冀未來返港工作,解決環境問題。她表示,自己對環保的興趣源於電影《星際啟示錄》中的情節,描繪地球環境惡化導致人類遷徙外星的畫面令她深受觸動。

她表示:「電影透過一位老人的採訪展現過去地球的美麗與現在的衰敗,這給我帶來很大震撼,讓我擔心未來是否也會面臨同樣的情況。而且現在氣候環境變化嚴重,香港冬天消失、夏天變熱,影響到了很多人。」

張祝珊英文中學的邱博恩打算升讀劍橋自然科學課程,計劃畢業後回港從事科研,「始終在香港出世、長大」,對此地有深厚感情。他並期望投身科技研究領域,例如太陽能發展,以所學知識貢獻社會,應對全球暖化挑戰。

迦密柏雨中學的何恩程則還未決定是留港讀醫,還是到英國牛津大學讀數學,坦言自己仍有很多因素要考慮,笑言此兩方向看似大不同,但對自己來說同樣是解決問題,「讀數學,可以解決數學問題,做研究或新理論;而做醫生就可以幫助病人解決健康問題,都可獲得成就感。」

民生書院「狀元」李政決定留港升學,卻選擇不一樣的「醫科」。他因童年時飼養的貓咪病逝,萌生救治動物的想法故以獸醫作志向,強調每個人出路不一,只要配合自己興趣而選擇便可,「做『狀元』不一定讀醫科……只有讀醫這一條路,反而限制了前途。」

DSE「狀元」升學意向

「無冕狀元」楊懷堃15顆星勝「超級」

(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學怡)今年DSE放榜除了令人矚目的16名狀元外,更誕生了一位特別的「無冕狀元」楊懷堃。來自皇仁書院的他共獲15顆星,甚至比一般「超級狀元」的14顆更多:他於中文、數學,4個選修科生物、化學、物理及音樂均獲5**,數學延伸單元也獲5**,但由於其核心科英文失手只得5*,不符既有的「狀元」定義。

●楊懷堃(左)與濮愷俊。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楊懷堃昨日分享道,自己從小對物理興趣濃厚,通過各類競賽和課程更加堅定方向。除學習DSE考試本身內容外,他亦喜歡拓展課外知識,善用記憶卡及AI工具鞏固知識,認為選科應追隨熱情和理想。

他透露,今年初已獲得牛津大學物理系有條件錄取,現已符合入讀條件,期待未來能深入鑽研探索宇宙的奧秘,延續對物理學的追求。

相關報道:

(索引)DSE放榜 | 16名狀元全名單及志願一覽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