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無空調製冷降溫、室內精準定位座位衞生間、一鍵呼叫手語翻譯服務……在十五運會將迎來倒計時100天之際,多項新科技首次運用於大型運動會,助力全運會成為「科技全運會」。香港文匯報記者連日來走訪發現,此次運用的眾多技術有很多源於香港,並在廣東轉化,比如無電製冷技術就能為全運會節省38萬度電。業界表示,十五運會為創新科技落地提供了豐富的場景,推動粵港澳科技融合,「香港研發+廣東轉化」正加速市場部署,讓普通市民也可以享受科技成果。
十五運會將在今年11月開幕,即使是在秋季,嶺南地區仍維持較高氣溫。以往,大型賽會的室外志願服務站,在太陽炙烤下,需要安裝專門的製冷降溫設備,能耗較高。有賴於一項香港的「微納米級被動式製冷塗層技術」(也稱被動輻射製冷技術),十五運會志願服務驛站將無需安裝空調,表面噴塗特種塗料即可達到降溫效果。這將是無電製冷技術首次投用於大型綜合賽會。
建築外層降溫可達15℃
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建築物能源研究中心經理朱龍潛博士介紹,前期科研團隊從撒哈拉銀蟻毛髮結構中汲取靈感,將陽光反射和被動式輻射散熱的機制融入到聚合物和納米顆粒混合材料中,製成了這種無需製冷劑、零耗能的塗料。
「在這種技術下,在華南地區秋季,建築外層表面降溫可達攝氏15度,而室內降溫約5度。若在夏季,降溫幅度更大。屆時,廣州賽區約100個志願服務驛站將噴塗這種塗層,我們還專門研發出多種配色的降溫塗層,在降溫的同時實現驛站的視覺美感。」朱龍潛說,初步估算,在十五運會志願服務演練及賽事上崗期間,這項技術將提供50萬瓦的製冷量,節約38萬度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00噸。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這項應用技術源於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團隊的底層研發,之後與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團隊形成技術協同關係,前者開展核心技術研究,後者聚焦不同場景在內地開展應用研究,形成「香港研發+廣東轉化」的產研協同模式。
室內定位技術首用於大賽
十五運會場館室內導航技術的應用,有着同樣的粵港產研協同模式。由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孵化的創新科企碼石科技,研發出精準室內定位技術。在廣州體育館,香港文匯報記者掃碼輸入位置,很快找到了目標座席。
「我們用於全運會場館導航的『識路』系統,融合了藍牙、北斗、GPS、手機陀螺儀慣導等多種技術,導航精度能夠縮短到2米以內。賽會期間,觀眾、運動員手機掃碼或通過手機小程序即可實時精準導航。」碼石科技文體事業部負責人羅華偉說,「識路」系統破解了大型場館精準定位難題,本屆全運會也將是首次運用於大型賽會。屆時,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廣東奧體中心、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廣州體育館、廣州殘疾人運動中心等主要場館,參賽、觀賽人員將享受到該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成果此前已經率先在香港伊利沙伯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博物館、白雲機場等大灣區多個重要場景落地應用。
十五運會是極佳成果展示窗口
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表示,目前有一大批研發源頭在香港,應用和市場在內地的科技成果,今次十五運會是一次極佳的展示窗口,將更好帶動粵港產學研合作,推動大灣區科技創新融合。
「內地有很大的產業化前景,也有很多理工科高素質人才,香港的基礎研究到內地轉化,將帶來雙贏局面。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作為大灣區粵港科技合作樞紐,將帶動更多香港科技團隊和技術到內地,也將把廣州的優勢資源帶去香港和海外。」高民說。
全運會科技應用(部分)
▶微納米級被動式製冷塗層技術
通過微納米仿生結構,形成螞蟻角質層的功能塗層,反射太陽光並通過中紅外線輻射實現被動式製冷,將運用於全運會百座志願服務驛站。
▶大型場館室內「識路」系統
主要以微信小程序為服務載體,提供多樓層3D動態導航,導航精度在2米以內,可精準找座席、衞生間等。
▶聽障人士無障礙溝通系統
利用互聯網平台和AI技術打造手語翻譯平台,任何需要手語翻譯的聽障人士都可以通過「音書手語翻譯」小程序一鍵呼叫手語翻譯服務。
▶全運會無人機低空展演平台
通過自主研發的智能編隊調度系統、高性能無人機集群及國產化飛控平台,可用於賽事比分空中展示、代表隊形象展示等。
▶全自動無人駕駛服務
廣州、深圳等賽區將部署百餘台自動駕駛 Robotaxi,運動員、觀眾等可在納入範圍內的區域和站點間享受全自動無人駕駛打車服務。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