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飛行器風洞正在進行試驗直播。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低空飛行器風洞 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帥誠 廣州報道)「任務開始。」隨着對講機裏一聲令下,實驗艙內的空氣在風機的帶動下開始快速湧動,艙內一款名為「灣區1號」的無人機試驗模型螺旋槳隨之旋轉,機翼上貼着的細密線束也隨風擺動,顯示出氣流擾動的方向。這是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下稱「廣天院」)低空飛行器風洞在7月16日正式落成啟用後的首場實驗任務,作為國內首個專注低空飛行器特殊氣動問題研究的複合型風洞,該風洞填補了低空飛行器真實場景驗證基礎設施的空白,預計在今年內實現商業化運營,將優先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廠家。

可滿足7級風抗風性試驗

在廣天院低空飛行器風洞現場,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巨大的藍色鋼架結構組成了整個風洞外殼,一頭的風牆動力段整齊排列着48個風機矩陣,可滿足7級風抗風性試驗的持續風、陣風、切向風要求,是國內唯一可以進行中大型飛行器抗風性研究的風牆;中間的閉口試驗段則可提供5米至50米每秒不等的風速環境。

廣天院低空飛行器風洞試驗平台負責人、高級工程師尚祖銘表示,目前國內的風洞資源,主要包括航空航天風洞、汽車風洞、建築風洞和低空飛行器風洞四大類,因結構、功能、性能、規模等方面的差異,其他三類風洞均無法滿足低空飛行器的研究與測試。

安全性高 對外界影響小

「國家級風洞資源要優先服務航空航天、軍用飛機和重點項目的使用,能夠供民企使用的風洞資源十分有限,所以廣天院建設了國內首個低空飛行器風洞試驗平台。」他指出,相比在戶外進行無人機實驗,風洞的試驗安全性更高,可模仿複雜氣流環境及噪聲對外界影響小等優勢,「未來將優先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低空飛行器設計廠家進行服務。」

此外,廣天院全空間無人體系綜合試驗場同日啟用。該試驗場包括物理試驗場和數字試驗場,物理試驗場由33平方公里空域、垂直起降場、滑行跑道、5G-A通感一體網絡、測風雷達等組成,數字試驗場包括協同設計平台、超算中心、數字孿生中心以及全空間無人體系管理服務平台。

尚祖銘表示,廣天院將與高校、科研院所、飛行器研發企業、檢測認證機構共建大灣區低空飛行器風洞試驗數據共享平台,共同制定低空飛行器風洞試驗標準化體系,從而推動低空飛行器技術創新,構建產學研協同生態。

風洞數據

風洞輪廓尺寸:47m×14m×12m(L×W×H)

閉口試驗段尺寸:10m×4.5m×3.5m(L×W×H)

閉口試驗段風速:5m/s 到50m/s(15級風)

風牆試驗段:48個風機矩陣,8m×6m(W×H)

風牆風場:滿足7級風的抗風性試驗的持續風、陣風、切向風要求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帥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