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昨日三讀通過《2025輔助醫療業(修訂)條例草案》,容許病人在指定條件下無須醫生轉介,可直接尋求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服務。圖為市民正接受物理治療。資料圖片
●胡存孝指業界支持免轉介制度。香港文匯報記者張茗 攝

立法會昨日三讀通過《2025輔助醫療業(修訂)條例草案》,容許病人在指定條件下無須醫生轉介,可直接尋求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服務。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基層醫療署已成立專責小組,負責制定適用於基層醫療系統中,評估與處理常見肌肉骨骼疾病的相關臨床指引,目標在今年內完成首份臨床指引的草擬工作。物理治療業界支持通過修例,相信具體指引及職業規範經過審議後,部分免轉介服務年底前將落實執行,至於筋骨問題則有待臨床指引出爐才能免轉介。●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張茗

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以往除緊急或其他指明情況外,只可經醫生轉介才能為病人提供治療服務。修例則設免轉介條件,包括物理治療師或職業治療師可按醫院管理局、衞生署、基層醫療署和香港中醫醫院等訂定的臨床指引,對納入指引的健康狀況直接為病人服務。若病人已參與基層醫療署的跨專業協作安排,亦可按該署指引提供服務。另外,若過去12個月內病人的健康狀況曾獲註冊醫生或註冊中醫師診斷,或醫管局同意的緊急或其他情況。只要符合上述任何一項條件,即可無須醫生轉介下直接為病人服務。

14位議員昨日二讀時先後發言支持草案,其中條例草案的法案委員會主席林哲玄表示,是次修訂是按各專業的發展,善用醫療人力資源,應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期待修例能為香港擴闊中西醫學協作方面的科研領域,以及開啟基層醫療在跨專業合作方面的嶄新局面。

法案委員會副主席陳永光強調,香港註冊中醫具備作出轉介的專業能力,期望未來中醫和輔助醫療人員的持續進修課程能增加有關轉介的培訓,讓中醫和輔助醫療人員更了解對方的診斷術語、處理不同病症的手法等,確保高質量轉介。

中醫師可為病人提供轉介

盧寵茂表示,免轉介安排讓市民接受服務更便捷,局方亦通過法例指明容許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直接提供服務的特定情況,保障市民利益,而容許專職醫療業人員接受中醫師轉介,則進一步促使中醫師成為本地醫療服務重要一員。未來,中醫師可按臨床需要轉介病人接受放射及化驗診斷服務,以及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服務,除有助提升中醫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及協助監察療效,亦可讓病人更及時得到跨專業的適切治療。

鞏固專職醫療業人手方面,他表示條例草案為合資格非本地培訓專職醫療業人員,新增「有限度註冊」的新途徑,容許受聘於指定機構,包括醫管局、衞生署、基層醫療署、香港中醫醫院以及培訓機構,從事訂明類別的工作。醫管局首階段將聚焦引入50至100名合資格非本地培訓專職醫療人員到醫管局工作,強調不會取代現有人手。

修例並同時將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視光師、放射技師及醫務化驗師等「輔助醫療業」的稱謂,以「專職醫療業」一詞取代。

物理治療師學會會長、中大醫院首席物理治療師胡存孝昨日表示,業界支持免轉介制度,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如澳洲等已實行類似政策約50年,惟香港此前要求患者憑醫生轉介信才能接受物理治療。是次修例雖未完全採納業界「全面開放直接就診」提議,但通過過去12個月內曾獲註冊醫生或註冊中醫師診斷及按臨床指引或緊急情況等框架,也能讓患者免轉介尋求物理治療服務,認為政府要平衡醫生群體對診斷風險的擔憂,現方案雖非最理想,但已踏出第一步。

他指出,免轉介可縮短就診時間,避免等待轉介而延誤治療,另方面賦予患者選擇權,可自主選擇是否接受物理治療。他強調,物理治療師仍會通過專業評估,判斷患者是否適合治療,倘涉及腫瘤等醫學診斷,會轉介至相關專科,保障患者健康。

業界:不會顯著影響收費

修例後,如病人過去一年曾接受診斷,可率先在年底免再轉介使用物理治療,至於筋骨問題料有待臨床指引落實後才能免轉介,預料需時一年。胡存孝指出,新制度不會顯著影響物理治療的收費,物理治療需求亦不會因免轉介突然暴增,就算價格浮動,亦是跟隨市場供求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