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千尋)香港醫護行業長期面臨人手荒,特區政府自2023年6月起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前提下,適度容許院舍輸入護理員。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近年引入多批護理員,以應對人手不足。有本地護理員表示外勞加入有效紓緩工作壓力,彼此相處融洽,不會令本地員工感到競爭威脅,影響發展前景。
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2023年推出時設有7,000個配額,包括原有經補充勞工計劃已輸入約4,000名護理員。有關名額去年上半年接近用罄,政府檢視業界對護理員需求和人手供應情況後,同年7月將配額上限提高至1.5萬個,在隨後3年分批提供給院舍申請。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表示,截至本月中在6輪申請中,向院舍共批出約9,500個配額,包括續約配額。
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副院長區淑玲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中心轄下有43個服務單位,當中18個為宿舍服務,提供1,029個名額,自2022年10月起透過補充勞工計劃輸入護理員,現300名護理員中,47人屬外地輸入,分布於18個宿舍單位,每個宿舍配置1人至5人不等。
她指出,招聘本地照顧員一直存在困難,即使提高薪酬仍難吸引應徵者。部分求職者認為照顧殘疾或智障人士艱辛,加上需輪班及要體力勞動,故不願入行,院舍最近一次招聘會僅收到5份申請。她認為輸入的護理員在面對挑戰時,更具毅力和學習動力,不僅有效分擔本地員工工作,提升整體效率,與本地員工亦能建立良好合作關係。
減少輪夜班 工作壓力降
本地護理員小霞表示,輸入護理員就如「多了一雙手」,能協助處理如整理衣物、清潔垃圾桶等日常工作。輸入外勞後,本地勞工夜班輪班次數由每月五六次減至三四次,壓力大減。她表示,外勞初期不熟悉環境及院友名字,難適應本地節奏快的工作流程,但熟悉後已掌握工作,形容輸入的護理員「肯做、肯問」,態度積極,不少人亦能講流利粵語,彼此相處如姊妹般融洽。
另一本地護理員雪愛表示,以往人手緊張,工作忙碌至連喝水時間也沒有,引入外勞後夜班次數減半,加班情況亦減少。她表示,初期部分外勞的安全意識較弱,經常忘記為使用輪椅的長者扣上安全帶,但在本地同事指導下已有改善並融入團隊。她強調外勞未對本地員工構成壓力或競爭,「他們有他們的優勢,我們也有我們的優勢」,如長者較習慣與本地員工溝通,外勞則年輕和肯學。
院友阿淇2020年入住東華三院,他表示外勞加入後,本地護理員的工作壓力減輕,服務質素提升。「部分外勞初期因語言問題溝通較難,但慢慢大家熟絡了,她們都很關心院友,一些外勞上手快,期望未來有更多人手照顧院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