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特約記者 劉正言)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引起不確定性,驅使全球央行增加黃金儲備和減持美元資產,其中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降低採購黃金的成本、支持本國產業和避免動用外匯儲備資產,它們選擇從國內或鄰近國家的金礦購金。世界黃金協會指出,全球有最少19國的央行正以當地貨幣,購買國內金礦開採的黃金。
央行增黃金儲備大勢所趨
在地緣政局反覆不定和金價前景被看漲下,各國央行增加黃金儲備是大勢所趨,其中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央行直接從國內金礦購金,包括哥倫比亞、坦桑尼亞、加納、贊比亞、蒙古國和菲律賓。加納黃金委員會今年4月與國內幾間礦業公司達成協議,將購買其20%的黃金產量。2024年9月,坦桑尼亞礦業管理局要求所有黃金出口商,必須最少預留20%的產金售予央行。
傳統上,各地央行透過全球場外市場購買黃金,通常以倫敦為中心。黃金在主要的貴金屬銀行進行交易,以美元、歐元或英鎊計價。美元、歐元或英鎊是各國央行的儲備資產,意味着各國央行必須動用外匯儲備購買黃金,但央行在國內購金可用本國貨幣交易。場外市場採購通常涉及高純度的倫敦合格交割金條(LGD),符合全球交易標準,並且存放在英倫銀行等頂級金庫中。專家指出,愈來愈多央行轉向國內礦業公司購金,除了節省成本外,還有助支持當地產業和製造就業機會。
踏入2025年後,世界金價持續向上屢創新高,黃金投資公司BullionVault研究主管阿什表示,黃金作為對沖地緣政治風險的工具,以及人們對其他傳統避險資產漸失信心,金價勢必續受追捧。紐約周二(7月15日)現貨盎司金價收報3,328.06美元,金價在2025年至今已經升近27%,央行購買國內金礦產金,可以節省銀行費用、中介費用及運輸成本,但當地必須擁有獲得認證的LGD精煉廠,才能抵消額外成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