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全國兩會明確提出以高質量發展應對宏觀經濟挑戰,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長容永祺就此表示,在國家新發展藍圖下,香港應準確把握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自身定位,進一步深化與內地的融合發展,而自己亦當不斷提高參政議政和對外交流水平,助力香港更好發揮優勢,尋找更大發展空間。
發揮香港金融領域優勢 開拓粵港澳大灣區機遇
容永祺擔任政協委員多年,每年親身出席全國兩會,是他深刻體悟國家發展脈搏和高質量發展的最佳時機。談及當前國際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對國家及香港的影響,容永祺指出,香港應充分發揮自身在金融、貿易、航運、專業服務等領域的傳統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與內地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憑藉其成熟的金融市場和國際化的金融監管經驗,助力內地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國際化。同時,香港可利用其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強與內地在跨境金融合作方面的探索與創新。」
他特別提到,國家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為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作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他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與香港的機遇有着獨到的見解。「憑藉『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的獨特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中國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經濟區域之一,並在香港的轉型與升級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香港應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加強與廣東省各城市的產業協作,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當中,可重點發展創新生態,結合內地的龐大市場和製造業基礎,共同打造國際創科中心,以提升區域整體科技實力和創新驅動力。」
在容永祺看來,儘管大灣區為香港帶來了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互聯互通和人才流動等方面的機遇,但面臨環球經濟波動、區域內發展差異等挑戰,香港還應利用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強經濟監測和風險評估,發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提高對全球經濟波動的抵禦能力。同時,香港應該發揮其科研和教育資源的優勢,支持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人才培養和技術升級,並通過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區域內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面對秀麗前景,容永祺還鼓勵香港青年積極融入大灣區的發展。他建議年輕人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主動了解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並大膽嘗試創業和創新。他相信,香港青年憑藉其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必能在大灣區這一廣闊的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實現個人理想,並推動香港和大灣區的共同繁榮。
倡建灣區保險服務中心 滿足跨境保險服務需要
容永祺一再強調,大灣區蘊含着巨大的發展潛力,與香港在眾多領域已實現深度互聯互通。身為保險行業的資深從業者,他始終高度關注大灣區保險業的發展動態,其間曾特別提出,大灣區在現有的股票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等金融互聯互通措施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拓展至保險通。「越來越多內地訪港人士投保香港保險,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創業、就業、求學亦成為新趨勢,兩地商業往來、人才交流日益密切,對跨境保險服務的需要越來越強。為此,我提出了在大灣區設立售後服務中心這一想法,希望能夠在保險領域為客戶提供便利。」
事實上,容永祺一直心繫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曾圍繞「建立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提交多份提案。據悉,相關提案於2018年首次提交後,此後多年他持續提交了更具體的跟進提案。容永祺認為,在大灣區設立的香港保險售後服務中心,將為在大灣區生活和工作的香港居民以及內地客戶購買的香港保險產品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的售後服務,包括理賠及繳交續保保費等。在他看來,資金的跨境流動是實現保險業互聯互通過程中必須關注的關鍵問題,為此建議建立閉環式資金處理機制,確保資金在大灣區內能夠安全、高效地流動,從而有效避免外匯流失,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多元關鍵領域建言獻策 推動內地與港協同發展
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發展,容永祺多年來積極在全國兩會上建言獻策,其提交的提案不僅聚焦於金融服務創新,更涵蓋了專業服務資格互認、教育合作、醫療協作以及人才流動等多個關鍵領域,為大灣區的全方位協同發展提供了極具建設性的思路。
針對專業服務資格互認問題,容永祺提出了加強粵港澳三地專業服務資格互認的建議。「在CEPA框架下,內地已為香港專業人士提供了諸多便利措施,但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方面仍需進一步打破壁壘。」他因此提出三地應通過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行業標準共通等方式,促進專業服務人才的自由流動,並建議放寬港澳專業服務業在內地的准入門檻,包括降低資產要求、持股比例限制等,以激發更大程度的合作活力。
在教育合作方面,容永祺着眼於大灣區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協同,提出放寬香港高等院校在大灣區辦學條件的建議。他表示,香港的公營資助高等院校在大灣區設立分校或開展合作辦學項目,能夠為灣區青年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助力培育高端人才。「建議內地有關部門調整政策,允許香港院校在大灣區的分校或合作辦學機構的管理委員會中,香港成員佔比可超過一半,並放寬校長必須具備中國國籍的要求,以吸引更多國際頂尖人才加入香港高校管理層。」
在醫療協作領域,容永祺提出了藉加強大灣區醫療協作,打造大灣區宜居優質生活圈的建議。當中,他特別提到需完善與港人息息相關的粵港澳跨境直通救護車服務體系,建議應充分利用香港私營救護車的靈活性,擴展服務範圍至私家醫院,並建立跨境救護車資格互認機制。通過簡化香港救護車在廣東省的牌照注冊程序,以及為參與跨境任務的香港醫療人員提供有限度執業許可,可以顯著提升跨境醫療服務效率。此外,建議內地與香港方面加緊商討擴大醫健通「跨境健康紀錄」和「個人資料夾」在灣區醫院的應用,加快落實醫療服務一體化。「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內港人及其他外籍人士人口的不斷增長,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多樣化。建議在大灣區更多城市試點外商獨資醫院項目,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同時借助外資醫院的高質量服務標準,帶動提升大灣區整體醫療水平。」
容永祺深信,香港與內地在經濟、教育、科技等多領域的深度融合,不僅有利於香港自身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提升其作為國際大都會的競爭力,更能為國家的整體發展增添新動力,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的目標。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他身為政協委員定當履職盡責,在發揮好雙重積極作用的同時,期待香港社會各界抓住機遇,積極行動,共同為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書寫新的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