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駿 全國青聯常委 香港青年大專學生協會總幹事
暑假作為香港青少年到內地深度交流的黃金季節,正好開展文化尋根、價值認同與厚植家國情懷的活動。筆者的中學教師和青年輔導工作,迎來最忙碌的「出差」季。在剛剛過去一個星期,筆者組織以「百萬青年看祖國——河北行」為主旨的內地交流團,帶領30多位香港大中學生到燕趙大地展開一場跨越千年的歷史對話與未來探索之旅。這趟融合歷史、紅色、科技三重元素的行程,不僅讓香港青年學子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厚重,更在實踐中深化對國家發展規劃的認知,為增強香港青年的國家民族歸屬感添上生動而難忘的一筆。
參觀河北正定古城當日,天下着小雨,走在青石板路上,學生們彷彿穿越時空,看着隆興寺內宋代建築的斗拱飛檐與明代壁畫的絢麗色彩交相輝映,梁思成和魯迅筆下「京外名剎之首」的讚譽在實地參觀中得到印證。
直觀感受中華歷史文化
在河北省博物院內,學生們近距離觀賞有「戰國『第八雄』」之稱的中山國國王墓出土的錯金銀銅方案、西漢長信宮燈等文物,讓學生們直觀感受燕趙大地的細膩匠心。
最令學生難忘的是,藁城宮燈博物館的非遺體驗。學生們親手製作的宮燈,從竹條的榫卯拼接到絹紗的裱糊,每一道工序都蘊含「天圓地方」的中國哲學智慧。雖然宮燈太大,學生們沒能夠帶回香港,但看見一盞盞宮燈亮起,學生們驚嘆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精巧,更理解了非遺傳承「守正創新」的深刻內涵。
西柏坡的窯洞與冉莊的地道,對於香港學生來說, 是生動立體的紅色教育課堂。在香港的歷史課本中,有關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的內容,都是簡單帶過。此次交流行程,香港的同學們能夠在中共中央舊址緬懷革命歷史;駐足七屆二中全會會址,聆聽「兩個務必」的諄諄告誡,感受「進京趕考」的歷史使命感:在冉莊地道戰紀念館,32華里的地下長城更讓學生們身臨其境,彷彿看見當時的民兵利用灶台、水井、碾盤等巧妙偽裝的地道口,構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防禦體系,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充分感受「人民戰爭」的巨大力量。
見證國家現代化建設成就
告別西柏坡的革命聖地,又來到雄安新區的未來之城,交流行程的時空跨越,彰顯了國家發展的進步和成就。在君樂寶牧場,學生們見證了「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品加工—生態循環」的現代化全產業鏈奶製品生產模式,乾淨明亮的擠奶車間與數字化牧場管理,顛覆了傳統農業的固有印象;長城汽車的氫能汽車研發基地如何保障氫氣瓶的安全,完全無污染的未來汽車產業,無一不讓學生驚嘆國家的高速發展;在雄安新區啓動區的中國電信展覽中心,學生們通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直觀感受「地上、地下、雲上」三座城同步生長的規劃理念,更直接看到無人機實時巡邏的畫面,「未來感」更讓學生們熱血沸騰。
短短六天交流行程,歷史與現實交織,傳統與現代碰撞。學生們在旅遊巴上聽到《地道戰》的歌曲,在雄安新區規劃館看到「未來之城」的全息投影,親手製作的宮燈在暮色中徐徐亮起,文化認同的種子已悄然在學生們的心中扎根。這種沉浸式的國情教育體驗,比任何說教都更有感染力。學生們不僅看到了國家的「硬實力」,更觸摸到文化的「軟實力」,這正是透過內地交流活動,增強香港青少年國家民族認同感、歸屬感的意義所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