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倫 教聯會理事

香港正積極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善於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憑藉「一國兩制」的優勢,在優化城市規劃、強化公共運輸及房屋基建方面,學校皆可透過大灣區內的政策實現教育的便利化。例如,在高鐵站等交通樞紐附近增設內地子弟學校,並完善周邊生活配套,以吸引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來港就學及就業,促進香港與大灣區的深度融合。筆者相信,香港持續深化建構開放協作的教育生態,培育具國際視野的領袖,促進科研突破與產業升級,定能為國家與世界繁榮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而教育樞紐不僅是知識樞紐,更是未來發展的引擎。筆者認為,一切可從選址建校開始,配以強大的人流與交通基建,優化教育區域布局。

高鐵香港西九龍站作為連接內地與香港的核心樞紐,每日承載大量跨境人流。隨着基建愈來愈成熟,不少港人即使在港工作,也會選擇居住在深圳等距離香港較近的內地城市,享受「一小時生活圈」的便捷。因此,有關部門亦可考慮在高鐵站周邊,例如西九文化區或鄰近新發展區,規劃籌辦國際學校、內地子弟學校及高等教育機構,以方便大灣區內地城市學生來港上學。參考深圳福田高鐵站附近的「香港培僑書院深圳分校」,香港也可在西九龍站周邊設立「大灣區子弟學校」,提供融合兩地課程的學制的課程,包括DSE與內地高考銜接課程,方便內地家庭子女來港、在港就讀。

筆者認為,教育相關的配套亦是成功的關鍵,其中的重點之一,就是要以減低上學成本、節省往返學校所需時間為核心,而交通作為人員流動的關鍵,特區政府須完善跨境配套,包括優化港深西部鐵路、東鐵線北延線等跨境鐵路,並考慮增設「教育專線」巴士或校巴服務,連接香港學校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地區。同時,教育局可考慮為跨境學童提供交通補貼等優惠措施,更可結合房屋政策,打造教育社區生態。例如在北部都會區、洪水橋及古洞北等新發展區中預留土地,建設「教育城」,引入國際學校、內地合作辦學機構及配套人才公寓,形成「校舍+教師住房+學生宿舍」一體化社區,以打造宜學宜居社區。只有透過推出專項房屋政策,才能吸引人才來港,強化「留學香港」的品牌。

香港的教育體制素以國際化聞名,筆者相信,這能夠吸引有志於出國留學的學生,在入讀大學前來港就讀。香港可借鑒內地不同的「港人子弟學校」經驗,開設專為內地學生設計的學校,提供雙語(中英文)及雙軌制課程(例如DSE+內地課程),方便學生未來海外升學或留港發展。由於兩地的學制差異甚大,且細節的執行較為複雜,必須由教育局牽頭協調跨部門合作,簡化跨境辦學審批流程,令內地與香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兩地教育互通。同時,教聯會過去亦經常策劃兩地師生合作交流,業界亦可設立「大灣區教育發展基金」,資助學校建設及師資培訓,以加強學術交流,推動課程銜接和學分互認,提升文憑互通性。這不僅能夠提升香港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更可為國家培育具備兩地視野的新一代人才,實現兩地教育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