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署昨日發出首個正式的士車隊牌照,該車隊隨即投入服務,署方亦透過多種線上線下方式向市民及遊客介紹的士車隊服務資訊,便利乘客預約。特區政府此舉回應了市民和遊客對於改善的士服務質素的意見和訴求,是令的士行業邁向升級轉型的重要一步,其工作值得肯定。隨着未來有更多的士車隊陸續投入服務,當局應適時總結經驗,督促的士車隊及時優化改進,以更好地回應乘客的關注和需求,讓其以優質服務成為業界楷模,從而帶動的士行業良性發展,提升在香港市民和遊客心目中的形象。
首個的士車隊牌照的發出,為改善全港的士服務帶來了契機。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昨日亦表示,當局將於未來一至兩星期向立法會提交附屬法例,強制規定在所有的士車廂內安裝「三寶」,包括車廂攝錄機、行車記錄儀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以及要求的士司機提供電子支付方式。這些措施將全面提升香港的士服務的質素與效率,是的士行業升級轉型的新開始,全港市民和遊客都將樂見其成。
不過,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實測遇上叫車難的問題。記者首次從的士車隊提供的網約平台叫車逾5分鐘,平台顯示「未能指派司機」,訂單隨即自動取消;再次叫車約4分鐘後,成功獲平台指派一名司機,惟記者無法查看司機的實時位置,且該訂單在30秒後被司機取消,平台隨後再次嘗試指派司機,但僅等待約1分10秒,系統再次顯示「未能指派司機」,訂單被正式取消。記者前後共耗時約12分鐘,最終未能成功叫車。這些問題反映出車隊在派單規則、司機人手等方面仍有很大改進空間。
新服務投入運作初期出現問題可以理解,的士車隊對此應該秉持「早發現、早跟進、早解決」的態度,從乘客角度出發,積極優化服務流程,確保問題能夠迅速得到解決。例如,的士車隊應考慮修改派單規則及優化流程,包括規定獲派單的司機不能單方面取消預約,以減少乘客的不便。同時,指派司機時間過長也反映出車隊司機人手和車輛不足的問題,車隊應積極「招兵買馬」,以迅速回應叫車需求,提升乘客的約車體驗。如此方能實現的士車隊成立的原意,並為整個的士行業樹立良好榜樣,推動行業良性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首支的士車隊有自己專屬的網約平台,隨着其餘4支的士車隊將陸續投入營運,若乘客需要下載不同流動應用程式或到不同網頁預約的士,將極大影響便利性。長遠而言,運輸署應考慮與大學或科研機構合作,設立中央預約平台,將各車隊的網約服務統一整合。例如,可參考內地經驗,將預約功能內嵌至地圖或支付應用程式中,為乘客提供尋找地點、定位、叫車、支付都可以「一App搞掂」的一站式服務平台,以大幅提升約車的便利性和快捷度,將「以乘客為本」體現至更新、更高的層面。
此外,特區政府正籌劃引入全面網約車規管制度,當局可藉此機會參考的士車隊的營運經驗,並結合乘客對不同情況、細節的關注,以制定相應的規管措施,讓的士和網約車可以並存而不相害,並行而不相悖,共同為市民和遊客提供優質、多元的出行選擇,為香港打造更完善、豐富的交通服務生態系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