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記者卡帕拍攝的市民觀看中日空戰時的情景。 香港文匯報重慶傳真
●蘇聯援華飛行員。資料圖片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周勇向香港文匯報指出,抗戰初期,在英美等國持中立立場之際,蘇聯率先援華。蘇聯在1937年《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啟動「Z作戰」計劃,援華的伊-15雙翼機以盤旋性能著稱,伊-16單翼機兼具速度與機動優勢,圖波列夫設計的斯勃轟炸機速度超越日軍九六式艦載機,成為打破空中封鎖的關鍵力量。至1938年2月,中國空軍共有新舊作戰飛機390架,其中戰鬥機230架,轟炸機160架。而中俄機師的完美配合,在長空之上,打破了日軍的空中心理優勢,使日軍的制空優勢逐漸喪失。

自1938年2月起持續半年的武漢空戰,被二戰中擔任蘇聯紅軍工程兵部部長的卡利亞金譽為「中日戰爭轉折點」,長達半年的空戰拉鋸戰終結了日軍航空兵單邊壓制的局面,更在戰略層面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心理優勢。

卡利亞金在其著作《沿着陌生的道路》中回顧稱,「四二九空戰」不久後的一天,日軍空襲警報響徹武漢,賓館的服務員通知客人到防空洞躲避。當時出任中國空軍顧問的蘇聯上校索爾正好來探望卡利亞金,他對空襲警報不以為意,反而向卡利亞金提議:「這是4月29日以後的第一次空襲,日本人已經有一個月沒敢來了,我還是邀請你們上去看看這場戰役。」信心滿滿的不僅有蘇聯空軍上校索爾,還有中國的老百姓們。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當時正好在武漢,拍攝了一張中國百姓在城市中仰望天空、氣定神閒地觀望空戰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