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洪澤楷)二手居屋本來可視為置業階梯中重要的工具,令小康家庭順利上車,再繼續累積財富改善居住環境「樓換樓」。不過,自由市場的二手居屋已淪為炒賣工具,計及補地價,一個二手居屋單位的售價往往與私樓無異,令小康家庭卻步,學者建議長期限制二手居屋脫離自由市場,杜絕炒賣,公屋富戶有出路,基層才有更多機會上樓。
公屋聯會副主席、立法會議員梁文廣認為,居屋市場應與私樓市場保持互相獨立。現時香港居屋可以補地價形式變成私人樓宇出售,令居屋價格一定程度上受私人市場樓價影響,不僅導致資助房屋資源流失,更因私樓價格飆升推高居屋價格,助長炒賣歪風。
梁文廣呼籲,政府應建立獨立的居屋第二市場,短期內加強「只住不炒」教育,破除「抽中居屋等於發財」的迷思;長遠則與私人市場徹底脫鈎,放寬「白居二」限制,允許符合資格者在無須補地價的情況下自由交易。
他強調,居屋市場因入息審查的天然屏障,不會陷入炒樓陷阱,其價格趨於回歸理性,即使賣家漫天要價,買家因收入限制無力承接,市場將自然形成合理價位,從根源杜絕炒賣。他以新加坡為例,當地私樓市場價格可炒賣至很高,類似香港居屋的組屋市場卻穩如磐石,始終維持可「向上流動」的房屋政策。
提升居屋質素
為公屋戶提供置業誘因
香港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王柏林指出,提升居屋建造質素可為公屋人士置業提供誘因。他認為,公屋與居屋質素趨同是政策設計的重大失誤,公屋旨在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基本居所,居屋整理質素理應優於公屋,才能吸引公屋戶向上流動。他建議,政府應該預留高質素、地點好的單位為居屋,並提升市場流通性,鼓勵「樓換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