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歐洲科學院早前公布2025年度獲選新任院士名單,其中4位香港學者獲選為外籍院士,他們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與醫學院院長趙偉仁,香港大學李樹芬醫學基金腸胃學教授梁偉強,香港城市大學胡梁子慧生物醫學教授黃聿。
研無創診斷 惠逾億孕婦
盧煜明於1997年加入中大,同年發表孕婦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研究成果,奠定了無創產前診斷技術的重要基礎。他與團隊後來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方法,成功將以DNA分析為本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從科學研究層面應用至臨床診斷,現時已被超過100個國家廣泛採用,全球已有超過一億名孕婦受惠。
近年他並領導團隊成功將DNA測序技術應用至癌症檢測,以非入侵性方法找出癌症基因組中多種類型的改變,把癌症液體活檢推進至全基因組時代。
趙偉仁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食道癌治療、微創和機械人食道切除、診斷及治療早期腸胃癌的新型內鏡技術、內鏡手術及腔道手術的機械技術等。他在內鏡手術發展屢創先河,2004年在香港率先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早期胃腸癌;2010年進行香港首宗經口內鏡食道賁門切開術(POEM);2011年開創全球首宗機械人胃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2020年再創全球首宗機械人輔助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大腸癌。
梁偉強的工作和研究集中於消化道疾病,包括消化道癌症篩查與早期檢測、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腸病、幽門螺旋桿菌的研究,以及運用大數據和先進的內視鏡技術作消化道診斷等。
黃聿的研究領域為血管生物學,聚焦於探討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過程中引發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失調的細胞和分子機理。
歐洲科學院於1988年成立,是歐洲一所非政府組織的學術機構,由具廣泛代表性的科學、人文和文學學院組成,歐洲科學院有逾5,500名院士,當中包括近90位諾貝爾獎得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