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基雄 香港理工大學航運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治理加速深化的背景下,構建碳中和供應鏈已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國際龍頭企業紛紛將供應鏈脫碳納入其核心戰略大綱。儘管企業對碳中和供應鏈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許多挑戰。首先,供應鏈碳排放具有跨環節特性,涵蓋原材料採購、生產製造、物流運輸等多個維度,實現全供應鏈條碳中和,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碳管理體系;其次,供應鏈各環節主體在碳排放水平和減排能力上存在差異,如何構建協同減排機制以實現整體最優,成為關鍵難題。此外,碳中和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企業帶來以下挑戰:

一是技術難題。碳中和供應鏈的實現依賴於關鍵低碳技術的突破與應用,例如碳捕獲、利用與封存、可再生能源系統集成等前沿技術。然而,當前技術成熟度與產業化應用之間仍存在顯著差距。例如,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雖具理論減排潛力,但其高能耗特性和單位碳減排高成本,約束了商業化推廣。這種技術及經濟性雙重約束,導致多數企業難以實現技術驅動的深度碳減排。

二是成本壓力。構建碳中和供應鏈,需要系統性資本投入,涵蓋清潔生產設備升級、低碳技術研發應用以及能源基礎設施轉型等關鍵領域。然而,這一轉型過程面對經濟性挑戰:一方面,資本密集型投資對資源受限的中小企業構成財務壁壘;另一方面,碳成本內部化將直接推高邊際生產成本,導致企業在價格敏感型市場中面臨競爭力風險。因此,如何平衡環境效益與商業可持續性,成為供應鏈脫碳進程中的核心議題。

三是監管措施。當前全球碳中和政策體系呈現出碎片化特徵,主要表現在監管框架缺失與標準不統一兩方面。這種制度環境對跨國供應鏈碳中和實踐構成雙重挑戰:其一,各國碳定價機制(如碳稅稅率、碳排放交易體系覆蓋範圍)存在差異,導致企業面臨合規成本疊加風險;其二,國際間缺乏互認的碳核算方法與減排信用機制,加劇了跨境碳管理的複雜性。這種政策不確定性不僅提高了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對供應鏈全環節的碳資料可比性與減排成效評估形成實質性障礙。

為此,特區政府可通過制定碳排放標準、碳稅政策等,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放,同時可加強對碳中和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支援,幫助企業降低碳中和的成本,例如組織企業開展碳中和合作項目,推動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對企業購買碳中和技術設備給予稅收優惠等,鼓勵企業加大對碳中和技術的投入。儘管在實現碳中和供應鏈的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但通過技術創新、企業間合作以及政策支援,克服這些挑戰,將可推動供應鏈的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