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香港特區政府全資擁有的港投公司,去年6月首度出手投資港產AI獨角獸企業思謀科技,成為其首個投資項目。時隔約一年,思謀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呂江波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不僅展示公司最新研發的「大模型智能協作機械手臂」,更透露公司規模已擴展至700人的中型企業,並重申香港仍是未來上市的首選地。他更看好香港與深圳在大灣區的互補優勢,認為兩地合作將推動人工智能(AI)技術的國際化發展。●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
思謀科技成立於2019年,專注於「大模型+全棧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其構建完整的工業智能體軟硬體產品生態,包含自研的工業多模態大模型、智能工業平台、智能感測器以及工業機器人「AI-AOI」設備,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新能源、車類製造、精密工業等多個領域,其技術亦應用於特斯拉、卡爾蔡司、中國中車、比亞迪等300多間國際領先企業。2024年6月,港投公司宣布與思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當時思謀已表明將優先考慮在港上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以「香港的成功故事」來形容思謀的成長。
「智能大腦」加持助生產自動化
在訪問開始前,呂江波及其團隊親自演示了搭載自主研發「IndustryGPT」大模型的智能協作機械手臂。這款產品徹底改變傳統機械手臂需要預先編程的運作模式,在現場演示中,操作人員只需用日常語言發出指令,機械手臂就能自主識別環境、規劃動作,並準確完成物品抓取、積木遊戲等多項任務。團隊形容,最新研發儼如為機器裝上了會思考的「智能大腦」,讓它能像人類一樣理解、思考,然後行動,這項技術突破亦對工業生產模式帶來根本性變革,有望大幅降低工業自動化的門檻,提高生產靈活性。
思謀以香港科學園為起點,在創立的第18個月便躋身獨角獸行列,而思謀取得的成績,亦證明了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樞紐的獨特價值不可替代。呂江波形容,思謀香港總部不僅僅是管理中樞,更是「國際會客廳」和「技術雷達站」,通過香港,思謀便捷地與國際客戶洽談合作,高效引入海外頂尖專家,並第一時間獲取全球前沿技術動態。
深港資源互補 建極速協同機制
思謀的快速成長,亦得益於深港兩地的資源互補。呂江波指出,兩地通過精準分工與資源嫁接,構建起「研發—轉化—生產」的極速協同機制,其中香港團隊專注前沿技術研發,包括IndustryGPT等核心技術的創新;深圳則負責產品化、技術化、工程化,其中寶安區的生產基地更實現量產與全球銷售。他認為香港的研究實力結合深圳的產業鏈,如同香港「腦」加深圳「手」的模式,既解決了技術落地的「最後一公里」難題,又通過高頻次的驗證迭代,大幅縮短研發周期,形成難以複製的競爭壁壘。
冀加強資源共享帶動產業升級
隨着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在「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下,北都區將發展為「國際創科新城」,而思謀作為「香港的成功故事」,也提出寶貴建議。呂江波認為,北都區建設需「軟硬兼施」,其中硬件方面應完善基礎設施,軟件層面則需構建創新生態,包括吸引優質初創企業聚集、建立早期投資對接機制,以及設置共享算力平台等公共資源。他特別指出,人才留駐關鍵在於周邊產業環境與配套支持,建議特區政府加強引導產業協同與資源共享,認為這些措施將有效促進深港融合、帶動產業升級,並為北都區創造長期價值。
思謀的快速成長之路,為香港經濟轉型提供有益啟示。這家港產AI獨角獸的成功,證明香港完全有能力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企,關鍵在於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深化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合作。展望未來,呂江波表示思謀將繼續深耕工業智能領域,推動更多創新技術落地,同時重申香港仍是未來上市的首選地,這既是對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信心,也體現對本地創科生態的支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