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翠媚)在香港狹窄的街道與密集的高樓間孕育而生的建築智慧,正通過「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技術在粵港澳大灣區開花結果。中建海龍建築科技董事兼項目總監潘春明日前在深圳受訪時,詳細介紹了如何將香港半世紀以來的公屋建造經驗轉化為「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尖端科技,不僅讓北京胡同老宅三個月「原地重生」,更為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深度融合提供關鍵技術支點。這項源自香港、壯大於內地的創新技術,正在重構全體中國人對「好房子」的定義。
中建海龍科技(中建海龍)是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旗下提供新型建造方式全產業鏈解決方案的科技公司,建立了涵蓋研發、投資、設計、生產、建造和運維的一站式服務模式。潘春明在體驗館受訪時指出,MiC技術的核心基因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香港公共房屋建設。當時香港採用預製構件裝配式施工,隨着建築工業化進程,逐步從1.0單一預製件升級至4.0版本的MiC技術。「MiC將建築按功能拆解為完整空間模塊,在工廠完成結構、管線、裝修等高度集成,現場只需快速組裝,就像拼積木一樣高效。」
港深湧現多個標杆項目
潘春明強調,香港特區政府自2017年起推動MiC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提升了建造效率並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這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中建海龍將香港成熟的公屋標準化管理及建造經驗引入內地,大幅提升建造效率。現時公司標杆項目包括香港的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為全球首家MiC負壓傳染病醫院;位於深圳福田區的安居景馨苑項目,採用MiC技術,僅用148天便完成30層高、696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成為內地首個高密度城區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施工的高層住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