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研究部
上周初,特朗普政府宣布延長原定於7月9日到期的「對等關稅」暫停命令,並透過「關稅信函」形式通知日本、韓國等21個國家自8月1日起加徵20%至40%的關稅。此次關稅調整並非簡單複製4月版本,而是更強調差異化實施政策。美國本輪貿易談判的核心訴求聚焦於降低交易夥伴的市場准入壁壘,尤其在農產品、能源、汽車及軍用設備等關鍵領域。
貿易談判面臨結構性制約
然而,談判進程仍面臨多重結構性制約。首先,歐盟將取消鋼鋁關稅作為談判前提,日本則拒絕在汽車產業開放方面讓步,導致美歐、美日談判陷入僵局;其次,談判效率受限於複雜的多邊機制──美國需與27個歐盟成員國逐一磋商,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國內政治周期進一步加劇談判的複雜性;此外,部分國家尚未與美國展開實質性對話,形成「選擇性談判」格局,導致政策覆蓋面存在顯著缺口,削弱了整體談判框架的系統性和約束力。
關稅威懾邊際效用遞減
特朗普政府重啟關稅威懾,實質上是對多邊談判進展緩慢的策略性回應。然而,當前「以壓促談」模式正面臨邊際效用遞減的結構性挑戰。7月7日政策公布當日,標普500指數跌幅不足1%,美債收益率上行僅2個基點,與4月「黑色星期一」的劇烈波動形成鮮明對比。這一脫敏現象主要是由於市場對政策周期的適應性預期逐步形成,政策透明度的提升使投資者逐漸構建起「威脅—談判—妥協」的預期模型;此外,企業通過供應鏈重構(如越南紡織產能擴張)有效對沖風險,其風險應對能力顯著提升。
美國以關稅政策推動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戰略意圖愈發清晰,但其單邊主義路徑面臨多重結構性挑戰。如果美國持續依賴高關稅施壓,其對全球貿易體系的衝擊可能從短期市場波動升級為產業鏈重構與地緣政治博弈的深層次矛盾。在此背景下,投資者需在資產配置中強化多元化布局,重點關注抗通脹資產(如能源、貴金屬)及受益於區域經濟整合的行業(如本土化製造、數字貿易),以應對潛在的結構性風險。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