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文輝 煤氣公司營運總裁—綠色燃料及化工

上海洋山港貨櫃碼頭,月前迎來韓國巨型集裝船「HMM Green」號緩緩駛入並完成燃料加注,這次加注量高達3,000噸、由中華煤氣內蒙古廠房生產的綠色甲醇作業,不僅是亞洲區最大規模的一次,更標誌着一場關於未來燃料的變革,預示着被譽為「黃金燃料」的綠色甲醇,正迅速改寫航運業的遊戲規則,傳統的重油時代即將落幕。

政策風向帶來產業契機

國際社會對低碳能源的需求已達到前所未有的迫切程度。國際海事組織已要求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於今年4月通過《防止船舶污染公約》修正草案,要求船舶在2040年前將碳強度降低65%,預計將於2028年開始實施。

在全球清晰政策影響下,綠色甲醇市場的發展前景誘人。2024年全球綠色甲醇船舶市場價值52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32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5.97%。這種增長動力來自多個方面。航運巨頭馬士基預測,該公司2030年對綠色甲醇的需求量將達到500萬噸。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也預測,2028年全球綠色甲醇產量將達到1,950萬噸,2050年更會增至5億噸。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業界正在加速布局。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甲醇生產和消費國,在綠色甲醇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預測2030年中國綠色甲醇需求約1,200萬噸,佔全球近50%。中國規劃的綠色甲醇產能佔全球49%,總量超過1,495萬噸,預計總投資金額高達2,800億元人民幣。

政府攜港企進軍新賽道

香港特區政府也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去年發布《綠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動綱領》,明確提出要把香港打造成為高質量的綠色船用燃料加注中心,目標到2030年為使用綠色燃料的遠洋船舶提供超過60次加注服務及超過20萬噸綠色船用燃料。

另一方面,中華煤氣位於內蒙古的甲醇廠房,近年已成功開發以廢舊輪胎及農林廢料等轉化為綠色甲醇。這項技術不僅環保,更廣獲認證。今年5月,煤氣公司獲得TÜV南德意志集團頒發的產品碳足跡核查聲明,證明其生產過程具有顯著的低碳效益,溫室氣體減排量達到70%,成為首個獲得此認證的綠色甲醇項目,連同早前取得ISCC EU、ISCC PLUS、ISO14067等多項國際認證,煤氣公司成為中國首間獲這些認證及大量投入的企業。

面對市場機遇,中華煤氣正在擴張產能。內蒙古廠房年產能預計在今年年底將從10萬噸提升至15萬噸,並計劃在2028年將其產能進一步提升至30萬噸。更宏大的藍圖是,中華煤氣與佛燃能源計劃投資100億元人民幣,在內蒙古、大灣區、海南、福建等地建設多間綠色甲醇生產廠房,目標年產能達100萬噸。其中位於佛山的新廠房將於今年下半年動工,預計2028年首期產能達到20萬噸,將覆蓋包括香港葵涌碼頭、廣州南沙港、深圳鹽田港在內的華南乃至東南亞主要港口。

中華煤氣亦積極開拓海內外合作網絡,包括上月與扎根香港的太平洋航運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向其供應綠色甲醇;於去年11月亦與香港中燃遠邦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在香港建成完整的綠色甲醇供應鏈,為航運業提供清潔、可持續的燃料解決方案。

此外,煤氣公司上月與運輸及物流局已簽署合作備忘錄,承諾將積極供應符合現行國際標準的船用綠色甲醇燃料,這個合作不只是紙面文章,而是實實在在的產業布局。煤氣公司將以香港作為交易和結算地,幫助本港發展綠色船用燃料貿易市場。

應用多元 車用燃料市場超千億

綠色甲醇不僅用於船舶燃料,其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在化工領域,綠色甲醇可用於合成低碳塑料與溶劑,逐步取代傳統石油基原料。在儲能方面,綠色甲醇可通過「電轉液」技術配合生物質能,將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液態甲醇儲存,有效解決可再生能源供應間歇性的問題。

在車用燃料市場,若2030年甲醇重卡滲透率達20%,年銷量達30萬輛,這一市場規模將超千億元。根據東方證券預測,除了可作為船用燃料外,綠色甲醇還有望應用到車用燃料領域和發電領域,從而獲得更多市場空間。

中華煤氣擁自主核心技術

中華煤氣在綠色甲醇領域的競爭優勢並非單一維度,而是形成了多重護城河。從技術角度看,公司掌握自主核心技術,並獲得多項國際認證;從產能角度看,公司已有明確的擴產計劃和投資安排;從市場角度看,公司已與多家航運公司和港口建立合作關係;從政策角度看,公司積極響應政府政策,成為政策紅利的直接受益者。在能源結構變革的大潮中,技術領先、產能充足、合作網絡完善的企業將在這個千億級的「黃金燃料」市場中佔據有利地位,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