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以「時·序」為主題的2025大連時裝周於大連Z28時尚硅谷舉行,本屆時裝周通過44場先鋒時裝秀,構建海內外時尚品牌交流平台,持續推動時尚發布、風格評選及商業聯動等系列活動,藉由「時尚+」的多元生態,重塑東北亞時尚之都的產業坐標。在時尚發布環節中,從國際著名服裝設計師王海震的開場大秀,到源精舍品牌「無盡之境」的主題發布,再到金頂獎得主陳宇的「57°仰角」閉幕秀,七天展演橫跨傳統與未來,以東方美學點燃東北亞新時尚,構築出「一核多點」的時尚引力場。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大連報道
我即為光 傳達多元與平衡之美
開幕式首場大秀中,國際著名服裝設計師王海震帶來全新作品,旨在打造無關乎任何定性印象的高級時裝,以設計作為載體傳達訊息,倡導物質與精神的獨立,喚醒同行者堅持自我和篤定的態度,構建「我即為光」的遼闊世界。
王海震是首位獲得倫敦「Fashion Fringe」(時尚邊緣)大獎的中國設計師,被Christopher Bailey譽為「真正全面型的人才——幾乎是與生俱來地具備了行業所需的天賦」。他於2011年在倫敦創立個人同名品牌HAIZHEN WANG,品牌強調對工藝、面料與質感等細節的專注,並以極具張力的高級剪裁手法,深入考量廓形線條與身體曲線之間的關係。品牌風格剛柔並濟,融合現代個性主張,傳達以「力量」為名的多元與平衡之美。
其品牌風格溯源於王海震本人對英倫文化的理解,通過建構性的個人視角進而探索摩登與古典的更迭,敏銳洞見浪潮走向,關照和思考當下更為遼闊的精神世界,構建高級時裝的制式新美學。這次發布,設計師呼喚着剛柔並濟的時裝呈現,通過剪裁語言來闡述當代多元的着裝文明,瓦解時裝的性別定性界線,回歸高級時裝設計本質,喚醒穿着者內心的個體力量。
半夏芳華 節氣色譜展現東方美學
由設計師孫延燕帶來的半夏芳華——延晏乙巳年春夏發布,以二十四節氣色譜的東方美學為設計理念,將中國傳統節氣色彩轉化為服裝設計語言。新品以立春的青芽嫩綠、芒種的麥浪金黃、白露的凝霜月白等節氣意象,通過漸變暈染、層疊紗質等工藝呈現於服裝上。色彩命名充滿詩意,如「立夏槐新」(溫潤綠意)、「小滿未滿」(杏子黃),展現果實將熟未熟的羞澀暖光。
孫延燕表示,設計元素提取自山河晨昏、草木生長等自然時序,例如藤蔓盤扣蜿蜒而上,紗質披帛如煙似霧,模擬晨霧與露水的流動感。在工藝與細節方面,採用傳統技法的現代表達。服裝廓形融合漢服寬袖與現代剪裁,裙襬採用山河漸變暈染工藝,結合手工盤扣、刺繡等傳統技法,凸顯雅致與靈動。面料選擇強調輕盈與垂墜感,如真絲綃、歐根紗等,增強行走時的動態美。
此次春夏發布設計還蘊含文化符號的隱喻,暗藏「花信風」(二十四番花信)元素。如衣襟處的花瓣狀鏤空、袖口綴飾的節氣花卉紋樣,呼應「花信風與色譜的無聲對話」。
57°仰角 科技與人文的深度碰撞
作為閉幕式重磅環節,2024中國時裝設計「金頂獎」得主陳宇攜品牌CHNNYU帶來「57°仰角」專場發布,設計以「人類觀測衛星的最佳角度」與「惠安女勞作姿態」為靈感,將科技精準感與傳統文化符號融合,通過「未知緣起、多元存在、永恒流動」的時空敘事,探討科技與人文的平衡之美。
在技術創新上,陳宇採用智能面料與未來感設計,壓軸秀款採用溫控面料模擬海浪湧動形態,通過溫度變化動態呈現服裝的流動感,實現科技與藝術的交融。大秀亮點集中於色彩與圖案的創新,配色突破傳統邊界,營造「兼具時尚、文化與科技的溫暖未來」;圖案融合未來生活想像與傳統元素,如點睛的圖騰設計既呼應科技感結構,又注入人文溫情。品牌CHNNYU倡導「傳承、創新、獨立、平衡」,其產品線涵蓋中性系列、機能服裝與可持續單品。
陳宇表示,通過「57°仰角」完成對時尚邊界的一次破壁——智能溫控技術賦予服裝動態生命力,57°符號學則將勞作智慧升華為普世美學,最終在「科技冷感」與「人文溫度」的平衡中,為中國設計提供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根性的範本。
無盡之境 石窟藝術融入服裝設計
在今屆時裝周中,源精舍品牌帶來「無盡之境」主題發布,新品以北魏石窟藝術為靈感原點,通過先鋒設計將千年傳統美學轉化為當代時尚語言。在設計理念上,北魏石窟的現代解構設計師化身「美學考古者」,從北魏石窟的懸塑彩繪、鐵佛寺彩塑等傳統藝術中提取元素。
設計師將北魏士大夫層疊厚重的衣紋褶皺,解構為現代感十足的飄逸薄紗,歷史風骨以輕盈形態重生;將鐵佛寺二十四諸天彩塑的剛勁線條,轉化為模特髮間充滿力量感的金屬頭飾,神性躍然眼前;將小西天懸塑的靈動造型與色彩,演變為服裝上的瓔珞綴飾、神秘圖紋及漸變色調,宛如「披身仙境」。
設計師通過肌理與色彩的創新轉化,將斑駁石窟的褪色彩繪重新編碼為服裝的漸變暈染色,通過真絲綃、歐根紗等面料呈現時光侵蝕的質感。而手工盤扣與立體裁剪結合,在裙襬處模擬石窟懸塑的層疊結構,實現「靜態雕塑」到「動態衣飾」的轉化﹔材質碰撞的隱喻表達硬質金屬(象徵永恒)與柔軟薄紗(象徵流動)的碰撞,暗喻「時間凝固與流逝」的雙重性,強化時空對話的主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