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落成的「黃大仙信俗文化館」以「弘揚傳統文化,融和現代科技」為設計理念。 作者供圖
李耀輝(義覺) 1985年入道嗇色園,於2006年被委任為首任監院,義務從事宗教及慈善工作達40年。2016年,獲頒授「榮譽勳章(MH)」榮銜,以嘉許其慈善事業貢獻;2022年,獲香港教育大學頒授「榮譽院士」,又於2025年獲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選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作者:李耀輝(義覺)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筆錄: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館長 吳漪鈴)

近年,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AI)、元宇宙等創新技術層出不窮,逐步改變着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為此,文化界與學術界紛紛探索以科技推動文化弘揚的可能性。

誠然,文化是具有生命力的,會隨着時代的進步與人們的需求而不斷演變。為此,我早前亦在另一個專欄中撰寫了《淺談宗教與人工智能(AI)》的文章,拋磚引玉地探討了AI在道學傳承與弘揚中的潛力;此外,嗇色園亦早於2021年落成「黃大仙信俗文化館」,以「弘揚傳統文化,融和現代科技」為設計理念,將傳統文化以數碼化形式呈現,讓參觀者能以嶄新的視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然而,當大家熱衷於探索傳統與科技結合的「無限可能」時,亦須適時反思:「這種融合是否應無止境地推進?」我作為黃大仙信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在構思信俗弘揚與保育的過程中,亦多次自問:「科技的介入是否會影響信仰的本質?」

科技介入與傳統核心

在探討這個課題時,我們必先明確什麼是文化的「本質」。以「黃大仙信俗」為例,其本質便是與「黃大仙」這位神明相關的「信仰」與「習俗行為」。當中,「信仰」在於心靈的淨化與升華,信眾可透過宗教行為(如參與法會、抄經、靜坐等),感通黃大仙師,進而獲得靈性的成長與智慧的感悟;而這種「信仰」會衍生出一系列「習俗行為」,成為地區性(香港)集體文化,例如:上契黃大仙師、頭炷香、慶祝黃大仙寶誕等等。

因此,當科技介入時,我們必須謹慎思考其會否改變「信仰」(感通仙聖)及「習俗行為」(地區性集體文化)的本質。以元宇宙虛擬法會為例,許多人認為這項技術能打破地域、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全球化的可能性。但不可忽略的是,若法會參與僅限於線上,而非親臨宗教場所(黃大仙祠),將可能會削弱神聖空間所帶來的莊嚴與敬畏感,信眾將無法親身感受到法會中散發的獨特磁場與氣場。

更值得留意的是,在科技的介入下,信眾的心靈是否仍然能夠達到「感通」的效果?這一點可能需要仰賴信眾自身經驗的反饋,又或仿效早年學術界以醫學儀器探測人體在靜坐時的生理反應(心率、腦波與呼吸頻率等),以科學數據方式了解信眾參與「虛擬法會」與「實際法會」的異同。

至於「習俗行為」方面,「虛擬法會」無可避免地影響了信眾的「現場參與感」及「朝聖感」,既減少社區內的人際互動,亦會削弱法會對信眾的精神震撼力,有機會導致信眾參與習俗行為的動力下降,長遠而言或會對文化傳承帶來不利影響。

機遇與挑戰中的堅守

因此,科技的介入,對文化弘揚而言,無疑是一個契機,文化傳承人必須充分把握這股「東風」,為傳統注入創新與活力。然而,在推動革新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時刻警惕其所伴隨的挑戰,在心中為科技與傳統的結合劃下一道明確的「底線」。在運用科技的同時,必須尊重傳統與文化的核心價值,將科技視為信仰文化的教學輔助及傳播工具,而非主導力量,更不能取而代之。這種創新與堅守的平衡必須謹慎把握,這既是傳承人、保護單位以及信眾等各方的共同責任,也是文化得以持續弘揚與發展的關鍵!

當然,也許人類的生活方式終將有天會隨着科技與時代的變遷,迎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導致文化的呈現方式出現巨大的革新;也許,我今天在此發表的論調,終將有天需要隨着時代的步伐而有所調整。

然而,此時此刻,在時代巨輪運轉的關鍵時刻,我們仍然需要堅守本心,尊重傳統,審慎前行。在此,謹與文化傳承路上的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