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協昨日發表《基層市民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期望調查報告》。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提早於9月發表,公眾諮詢已於上月中展開。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相關調查顯示,最多受訪者冀政府優先處理土地及房屋問題,具體政策上,最多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優先推行一站式申請各項經濟援助計劃,增加綜援、在職家庭津貼及學生資助等現金津貼。多名受訪者呼籲政府繼續發放2,500元學生津貼。社協呼籲,施政報告應聚焦解困脫貧,建議政府制定KPI,包括在5年內為全港各級學童提供全面免費教育、縮短公屋輪候時間至平均3年、在任內將貧窮人口減至100萬等。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上月7日至本月4日期間,以網上問卷訪問347名基層市民,並於昨日發表《基層市民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期望調查報告》。逾半受訪者居於深水埗及油尖旺等區,近半租住劏房、板間房或籠屋,住戶月入中位數為1.2萬元。

調查顯示,75%受訪者過去一年因經濟不景家庭收入減少,48.4%有欠債,僅24.2%家庭主要成員有全職工作,其餘多為兼職、散工或失業,反映基層生活壓力持續加重。

62.2%冀政府先處理土地及房屋

針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優先處理議題(最多可選5項),62.2%受訪者希望政府先處理土地及房屋,依次是醫療服務(59.7%)、弱勢社群照顧(52.2%)、社會福利服務(49.0%)、教育資源(47.8%)、貧富差距(45%)、經濟發展(33.7%)等。

具體政策方面(最多可選5項),64.6%認為政府應優先推行一站式申請各項經濟援助計劃;其次是為貧困兒童提供保障,避免跨代貧窮(57.3%);53.3%希望政府每年至少興建3.5萬個公屋單位,確保輪候三年即可上樓。

逾55%受訪者表示,最大經濟困難在於子女教育開支過大。學生津貼將於9月取消,多名受訪者希望政府恢復發放。零售業兼職員工鄭先生一人供養三口之家,讀中二的兒子原本靠2,500元學生津貼補習英語,如今被迫停課轉免費網課。「英語是他的弱項,只能靠網課追趕,政策變動直接衝擊基層子女受教育的機會。」

另一位育有兩名幼兒的地盤散工潘先生亦憂慮:「孩子不上補習班難免落後於人,取消津貼一定會加重基層家庭的負擔。希望政府恢復津貼,或至少按家庭收入審查發放,不要一刀切取消。」

他亦反映就業困境,不少僱主傾向聘請外勞,擠壓本地就業機會,呼籲政府加強監督,嚴懲違規聘請外勞的僱主。「散工的工作本就不穩定,有時候前一天還照常開工,第二天僱主就說請到外勞,不需要我上班了。」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指出,儘管政府近年推出多項針對貧困和基層需要的措施,包括共創明Teen、社區客廳、護老者津貼恒常化等,但實際成效仍未足夠,認為政府應關注成效而非僅交代項目數量,建議政府提升津貼制度、檢討在職家庭津貼門檻、落實失業援助、增加社會福利資源配置,並提高回應市民訴求的效率。

她強調,施政報告應真正回應基層民眾生活困境,聚焦縮窄貧富差距、改善就業與住房條件,以具體可量化的成果為施政目標,方能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