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在京舉行 表彰三領域傑出貢獻者
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13日在京開幕,80多位中外院士、近千名專家學者出席開幕式。丁肇中、朱棣文、戴維·格羅斯、羅伯特·恩德雷·塔揚、森重文、喬治·盧斯蒂格6位科學家獲頒2025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該獎項旨在表彰在數學、物理、信息科學和工程三大基礎科學領域發揮根本性推動作用、作出傑出貢獻且具有獨創精神的科學家,他們的工作在過去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深刻影響了學科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凝哲、郭瀚林 北京報道
89歲高齡的物理學泰斗丁肇中緩步走向領獎台時,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這位科學巨擘幾十年來用五項里程碑式實驗重塑了現代物理學的認知框架。「我是一名實驗物理學家,而實驗對於知識的進步有着根本性的重要意義。一種理論無論多麼精妙,都無法否定實驗結果;只有當實驗與理論產生矛盾時,知識才能實現突破。」他透露,目前他正領導着一項在國際空間站開展的實驗,旨在精確研究宇宙射線的起源、暗物質及反物質的存在。這是一項在太空進行的精密加速器式實驗,全球16個國家參與其中,「迄今為止,我們的研究結果均與現有的宇宙射線理論不符,這意味着需要建立全新的理論來解釋。」
美科學家讚中國發展迅速
「多年以來,我一直想要鼓勵跨國之間的合作和協作,尤其是對於美國物理學家和中國物理學家之間的交流。儘管現在處在一個困難時期,但是我們依然在一直推動着。」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戴維·格羅斯表示,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基礎科學領域。
美籍羅馬尼亞數學家喬治·盧斯蒂格在感言中談到,他第一次訪問中國是在 1987年,當時在清華大學校園裏還能看到稻田,並且從北京坐火車到天津要花三個小時。自那以後,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次來華的日本科學家森重文對中國數學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表示讚賞。他提到,在本次大會的報告人中看到了許多老朋友以及學術榜樣,與這些傑出科學家相聚,讓他感到十分欣喜。
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主席丘成桐在致辭中表示,數學、物理、信息科學與工程等基礎科學領域,近年來持續取得突破性進展,極大推動了人類對自然與宇宙本質的理解。在數學領域,年輕的學者們有望解決前人留下的猜想;物理領域挑戰重重,仍有重要突破;量子科學家朝着實用量子計算不停邁進。在信息科學與工程領域,Deepseek,Chat-GPT等大模型的持續演進,讓人們看到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視頻生成、推理、編程、科學計算等方面蘊藏的巨大潛力;近來,人工智能在數學推理及證明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一切令人遐想無限,「毋庸置疑,AI將推動科研範式的深刻變革,也將影響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加強科技國際合作尤為重要
他指出,基礎科學的進步不僅關乎技術革新,更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演進的核心動力。在世界面臨不確定性的當代,加強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促進交流互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搭建一個真正自由、開放、包容的國際交流平台,不論國界,不分語言,以科學為橋樑,讓世界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在此碰撞、融合、升華。」
評選出118篇傑出論文
開幕式同時頒發了前沿科學獎,本屆獎項評選出118篇基礎科學領域的傑出論文,獲獎作者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其中,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等13所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論文作者攬獲了17項獎項。
據悉,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由丘成桐於2023年發起設立,已成功舉辦兩屆。此後兩周,包括400餘位國際頂尖科學家在內的近千名海內外優秀學者、青年學子,將圍繞數學、物理、信息科學和工程三大基礎科學領域展開學術探討和交流。大會將舉辦500餘場學術會議,多位國際頂尖科學家將做報告,分享各領域最新突破性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