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承忠 香港航運物流協會新供應鏈召集人

近日香港多區出現網購自提點「爆倉」亂象,不少市民需要排隊長達三四個小時才能領取包裹,部分自提點更出現貨物堆積至街道或堵塞商場的情況,嚴重影響公共空間使用。這場危機源於內地電商平台拼多多與順豐香港於6月底終止合作,導致近1,200個自提點及自提櫃無法使用。雖然拼多多仍維持零元包郵政策,但在颱風和暴雨天氣影響下,令本已不勝負荷的自提點情況更趨惡化,引發一連串問題。

這次風波暴露了香港電子商務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首要關注的是監管制度的滯後性。根據立法會研究報告,香港現時並無特定法例規管網上零售業務,僅靠《商品說明條例》及《貨品售賣條例》為消費者提供基本保障。《商品說明條例》及《貨品售賣條例》作為保障一般消費者的法例,並無特別處理需遙距交易的網上銷售活動。以「售前」階段來說,《商品說明條例》及《貨品售賣條例》沒有條文規定網上零售商須提供聯絡詳情、取消訂單手續及退款/退貨安排等資料。這與英國透過《消費合約規例》明確規定30日送貨期限,以及韓國《電子商貿消費者保障法》的全面規管形成鮮明對比。香港的監管方式滯後不僅令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更有礙行業與時俱進發展。

更值得關注的是,有電商平台為搶佔市場份額,不惜推出零元包郵等進取性價格策略,卻未有做好相應的物流配套,變相將營運壓力轉嫁到自提點和消費者身上。這種「重營銷輕配套」的經營模式,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不利於行業的長遠發展。

面對這些挑戰,特區政府應考慮採取積極措施加以應對。首先,應盡快制定專門的電子商務網購的相關法例,明確規範送貨時限、退貨程序等環節。其次,建議設立自提點發牌制度,規定最低營運標準和空間要求,同時善用公共設施如街市空置檔位、學校或郵局等增設自提點,緩解物流壓力。

在消費者保障方面,應設立專門的電子商務糾紛調解中心,並引入低成本的另類排解糾紛機制。同時,要求電商平台在推出重大促銷活動前必須進行物流承載力評估,建立應急預案,避免「爆倉」亂象重演。此外,加強與大灣區城市的物流協作,向內地電商經濟繁榮的省市學習經驗,推動跨境電商標準統一,也是紓解香港物流壓力的可行之道。

長遠而言,香港要建立一個良性發展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還需要在數碼基建、人才培育、創新科技等方面持續投入。特區政府可考慮通過創新科技資助,鼓勵傳統零售商轉型,摸索本地電商發展模式、培育本地電商生態,提升整體競爭力。

這次網購爆倉危機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必須正視電子商務發展中的問題。在全球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香港若要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須加快完善電商監管制度,在促進行業發展的同時,確保消費者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唯有特區政府、業界和消費者攜手合作,才能推動香港電子商務邁向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