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課程總監

繼國際排名接連傳來好消息後,香港在IPO市場上再次交出亮眼成績單。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場以1,071億元的總集資額超越其他市場,穩居全球首位。這不僅彰顯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穩固,也大大提振全球投資者對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的信心。然而,如何接好這波紅利,進一步推動人氣、消費和地產的全面復甦,實現人、財、地「三旺」,是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優勢,進一步增強競爭力的關鍵。

集資額翻7倍 IPO強勢回歸

疫情之後,香港經濟曾面臨衝擊,IPO市場也隨之失色。2023年在全球排名第六位,被印度和印度尼西亞超越。但香港金融根基穩固,只要有機遇,便能迅速恢復活力。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場迎來強勢反彈。根據畢馬威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香港共有42隻新股上市,集資總額1,071億港元,同比增長7倍,其中6月募資創下2022年以來單月新高。同期,美國納斯達克集資713億港元排名第二,而新加坡僅錄得4,590萬新元,不及香港的零頭。與此同時,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分別上漲20%和18.68%,市場情緒回暖,為新股認購熱潮注入動力。

這波熱潮只是開始。下半年一向是香港IPO的旺季。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消息,目前已有超過200家企業排隊上市,多個項目預計單案募資超過百億元,IPO熱潮有望延續至明年。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紛紛上調預期,羅兵咸永道預計,2025年香港IPO總集資額將達2,000億元;畢馬威更樂觀,預測全年可挑戰2,500億元,有望超越紐約,重奪全球年度IPO冠軍。

提振消費 廣納人才

如果要為香港IPO市場火熱找原因,除了政策紅利與前瞻布局之外,還體現了在環球局勢不穩的情況下,香港「避風港」的功能更加凸顯,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持續提升。未來勢必會有更多內地企業選擇香港作為境外上市首選地。然而,要更好地將紅利最大化,香港需要在發展資本市場的同時,促進人氣、消費和地產等領域的協同發展。

香港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毋庸置疑,要實現整體經濟的穩健擴張,還須推動人、財、地「三旺」。藉內地企業排隊在港上市的東風,香港應積極匯聚人氣,提振消費,推動地產行業穩健發展,全面承接這波紅利。

在人氣方面,IPO市場的活躍正在吸引大量科技企業和人才湧入,尤其是金融服務、創新和信息科技領域的人才。這不僅為香港經濟注入新活力,也對人口結構帶來長期的正面影響,但比起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住人才。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房價,一直是一大障礙。這需要香港加速優化空間布局,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環境,例如加快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滿足人才對住房、交通、醫療、教育、文化的需求,為留住人才提供更大的支持。

在提振消費方面,人才的到來可為本地經濟帶來消費活水,但香港也要更加積極有為,可借鑒內地增收減負、區域合作、針對性補貼等促消費政策,根據香港實際情況調整策略。同時,在新消費潮流推動下,香港不能故步自封,要善用內地服務業升級的經驗,例如「文旅+」、「互聯網+」等新消費形態,創新本地消費場景,制定全面的刺激消費策略。有數據顯示,港人在內地的消費中,生活服務類佔據主要比重,香港零售業可從中獲得啟發,着力提升服務,增加本地消費吸引力,進而為經濟培育增長點。

地產復甦方面,則主要指香港寫字樓市場。近期,美國簡街資本以月租3,061萬元進駐恒基地產中環新海濱項目,創下數十年來單一辦公室租賃紀錄,顯示出外資對香港的信心。寫字樓市場也展現出復甦的信號。然而,香港整體甲級寫字樓空置率仍然高企,需要通過吸引更多內地及海外企業來港設立或擴展業務,增加對寫字樓和商業地產的需求,並配合便利政策推動市場健康發展。社會應正視,房地產業是香港支柱產業,必須得到穩健發展。

IPO市場的繁榮為香港注入信心,但香港社會還需要主動出擊,在人氣、消費、地產的基礎上,發揮穩定性、聯動性和創新性的綜合優勢,守正創新,穩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相信擁有堅韌與創新精神的香港,將繼續在全球經濟與科技轉型的關鍵節點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